當古典元素碰上搖滾樂會迸出什麼火花?一九六二年六月六日音樂天才馬丁與披頭四合作,錄製的單曲〈Love Me Do〉在當時掀起一陣旋風,也激盪出傳唱至今的披頭四傳奇。
最偉大的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沒有飛起來以前,先遇到一位貴人布萊恩.愛普斯坦(Brian Samuel Epstein),當大家都以為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是「亂叫的貓」時,他覺得是老虎。他看出他們的天賦和潛力,成為他們的經紀人,教他們拋掉牛仔褲,打上領帶,穿上西裝,頭髮剪整齊,塑造新形象……,但他們還是慘遭各大唱片公司的白眼和吐舌頭。
愛普斯坦知道怎麼談生意,怎麼推披頭四,他也知道披頭四的音樂有問題,但他不知道怎麼改?他需要一個音樂高人,他找到了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
創造亮點〉加入特殊音效
喬治.馬丁從小就是音樂天才,他沒有老師,靠自學就會彈鋼琴。他不須看譜,光用耳朵聽,就能學會整首古典樂曲。二戰時,他加入英國海軍航空隊擔任飛行員。戰後進入音樂學院,學作曲、指揮、鋼琴和雙簧管。一九五五年,二十九歲的他成為EMI唱片集團旗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馬丁聽了披頭四的試唱帶,感覺實在不是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但他感受到一種不同於一般的特質,是他沒有經歷過的樂感,所以決定試試。
一九六二年六月六日,馬丁和披頭四進入EMI在倫敦的錄音室,開始第一次的錄音,錄的是〈愛我吧〉(Love Me Do)和〈附注,我愛你〉(P.S. I Love You),他改變前奏和結尾,加入特殊的編曲技巧,創造了閃亮的光點,並且堅持加入人聲的和聲,這後來成為披頭四的招牌特色。最關鍵的是,馬丁告訴披頭四,他們的鼓手皮特.貝斯特(Pete Best)不是「最好」,是「不好」。一九六二年八月十六日,林哥.史達(Ringo Starr)加入披頭四,成為新鼓手。
馬丁非常滿意第一支單曲的錄製效果,決定為披頭四製作第一張專輯《請取悅我》(Please Please Me)。整張專輯一氣呵成,錄製時間只花了十一個小時,而且上市就大賣,成為流行音樂的經典奇蹟,所以約翰.藍儂說:「喬治.馬丁在最初幾年,使我們成為我們!」
愛普斯坦是貴人,喬治.馬丁是高人,讓呻吟的小貓變成插翅的老虎,一飛沖天。
馬丁高明的地方在於,第一,他把大量古典音樂的元素加進披頭四,讓披頭四與交響樂團合作,把藍儂和麥卡尼想像中的音樂,用更豐富的層次和內涵具體表現出來。第二,他實驗許多全新的錄音技術,大量運用四軌音效和人聲合成,同時運用各種音樂特效,讓披頭四從普通的搖滾樂,提升至藝術搖滾的境界。
他為披頭四所做的貢獻,其實是整個流行音樂的里程碑,是唱片業的分水嶺。他改變的不只是披頭四一個樂團,他改變了搖滾樂的內涵,擴大了搖滾樂的面向。
打造傳奇〉共製作12專輯
披頭四總共有十三張專輯,馬丁製作十二張,唯一沒有做的就是《順其自然》(Let It Be)。這時,藍儂和麥卡尼正在鬧分裂,而能調和他們的愛普斯坦,已經在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因使用藥物過量而死亡,三十三歲英年早逝。
披頭四也想嘗試不要製作人,自己來搞。在《順其自然》之後,麥卡尼認為沒有馬丁不行,又把他請回來,為他們製作專輯《艾比路》(Abbey Road)。這時藍儂與麥卡尼如同水火,事事不能妥協。
最後馬丁妥協,做了一個奇妙的決定,他把唱片A面給麥卡尼,B面給藍儂,滿足完全不同的音樂訴求。這是披頭四最後一張專輯,之後披頭四就拆夥了。
我們平常只看到台上的歌手,看不到幕後製作人的重要。好的製作人會怎樣?馬丁在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說:「我要求自己啟發他們所有的才華,具體表現出來。身為製作人,我要走進他們的內心,每個人都不同,藍儂自由奔放,麥卡尼條理清晰;藍儂想像力豐富,麥卡尼行動力更強;藍儂不善溝通,麥卡尼樂於交際。對我來說,我需要真正體會他們的想法。」
是的,喬治.馬丁定下了傑出音樂製作人的高標竿,他自己就是偉大的製作人。他後來又為麥卡尼、席琳.狄翁、麥可.傑克森等人製作許多專輯,成績精采非凡。麥卡尼說過:「喬治.馬丁像一雙舊鞋子,哈哈,你知道,他是我見過最好的音樂製作人。」
二○一六年三月八日,喬治.馬丁以九十歲高齡離世。他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他的逝世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英國音樂製作人喬治.馬丁(右二)將古典音樂元素融入搖滾樂中,並運用特殊音效及人聲的和聲, 打造出披頭四的招牌特色,也開啟唱片業的分水嶺。(圖/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