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說我們組閣不順,我覺得不完全正確。這是選擇的問題,如果你找政務官,用的是比較低的標準,當然可以很快組起來。我們設了一個標準,結果找的人不來,要用一樣的標準再找、再挑剔一點,自然就會比較花時間。所以,不能用不順來講。
要不要做政務官,他考慮的是付出的犧牲可以得到什麼,也就是「成本」與「成就」。在做政務官的成本上,我們不要讓他覺得做了無謂的犧牲。例如旋轉門和財產公開、信託等,應該要做得更細膩。
不過,政務官考量最重要的,不是代價和成本,是看他能發揮什麼。越來越少的政務官把事情做出成果來,我覺得,這跟政務官部會首長「越做越小」有關。
為什麼會越做越小?這不是他做得不好。第一,總統要滿足選民的期待,壓力很大的,很多事情就會親自指示。指示院長就算了,有時候甚至打電話給局長、科長。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部長、局長……兩手垂在身側兩邊,反正總統直接指示科長了,政務官怎麼會有成就感。
第二,是被扣上「圖利廠商」的威脅,讓他做事綁手綁腳。此外,還有另一個威脅:如果司法和監察院品質不好,對於行政部門也是很大的約束,而我們實際上也有這個問題,讓政務官做事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我覺得,政務官如果要讓他能做事,就是允許部會首長能有犯錯的空間,這樣他才願意做事。如果你不允許他有犯錯空間,他兩手一垂,你要我做什麼我再做,反正錯了也不是我負責,等於是逼他走上不做事這條路。
(楊卓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