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社會焦躁 人才外流 高教龍頭怎麼看? 台大校長楊泮池:把握優勢 年輕人可以做更好

社會焦躁  人才外流  高教龍頭怎麼看?  台大校長楊泮池:把握優勢  年輕人可以做更好

郭淑媛、林思宇

話題人物

攝影/陳永錚

975期

2015-08-27 10:59

台灣社會紛亂,經濟低迷,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大學應提供什麼價值觀給學生?資源有限的高等教育,面臨國際上的人才競爭,又該如何突圍?《今周刊》特地專訪台大校長楊泮池,談他的憂慮與建言。

 

「台灣很小,天然資源有限,可以跟人家比拚的是人民教育素質好,譬如捷運站、電影院排隊井然有序,我們應利用此優勢。雖然大家會抱怨很多事,但應看久看遠一點,這些優勢應該更把握,讓它好能更好,但最近大家沒有把這件事做好,這是我比較關心的。」

 

台大校長楊泮池以他一貫不疾不徐的聲調,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不待提問,第一句話就道出他對台灣社會的憂慮與期待。

台灣社會近年充斥焦躁情緒,政局混亂,經濟低迷,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大學身為社會良心,能否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楊泮池在八月初反黑箱課綱運動時曾提出,「若課綱微調程序有瑕疵,應停下來好好溝通,把民主程序走完」主張,擲地有聲。

在此同時,台灣高等教育近年面臨中國、新加坡與香港強大的人才競爭壓力,身為大學龍頭,台大要如何因應?

訪談過程中,楊泮池雖擔心年輕人未來沒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但面對諸多問題,他多是正面思考。對學生,他強調要發揮利他精神,鼓勵挑戰權威,培養多元能力;對社會,他呼籲投注更多資源在高等教育,並倡議產學合作,給年輕人更多機會。

在他背後,是高掛在校長室牆上的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楊泮池所思所想大概也從這裡出發。以下為訪談重點:

 

談利他 一定要做一些對社會正面的事


台灣社會缺乏正面能量,我希望以正面思考來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什麼方向是對的。

以前當醫學院院長時,新生進來,醫學人文課第一堂,我會告訴學生,你進到台大,是社會給你很多機會,希望你畢業後,一生一定要做一點事,這件事不論多微小,對社會是要正面而且幫社會往前走,每個人都這樣做,社會會更有競爭力,更和諧且更永續發展;事實上,在各行各業都要有這個想法。

以前台大學生注重書卷獎〈各系全學期學業總平均前五%學生可獲獎〉,在意比同學多○.一分,但多這○.一分又怎樣?我出任校長後,全面推動利他獎,由學生自己選,希望鼓勵同學做對社會有益、正面的事或典範,幫助同學、社會或弱勢,發揮利他精神,在校慶、院慶時頒獎表揚,在學生申請學校留學時,我們會大力強調這點。

利他獎在台大醫學院實施六年,在整個台大實施二年,成果是很多學生感受到利他精神的鼓勵,會組社團做有益社會的事。

利他是關心周遭的人以及關懷社會,你能想到並幫助人,即使再小,每個人都這樣想,整個社會累積起來就很多。

學生畢業來找我,我會告訴他們,台大學生畢業二、三十年,相對來說,在各行各業會有成就,但希望大家追求成就時必須有所選擇,如果是用掠奪式、讓周遭的人會損失或痛苦,這是不應該的。

成功有很多方式,你可以同時幫助別人,而且也讓自己有成就。

 

談學運 盲目相信權威,無法青出於藍​


談到學運要回到教育的本質。醫學院第一堂課,我也會跟學生講,不要盲目地相信權威。你希望學生青出於藍,但若學生盲目相信權威、相信教科書與老師講的話,就無法跨過門檻,學生表現永遠無法比老師好,因為很多教科書寫的不一定對,你一定要有能挑戰權威的想法。

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應該容忍並鼓勵多元,讓學生有多元思考能力,包容學生批評你、讓他說出不同意見。

延伸來看反課綱運動,應該高興學生能表達意見,不是學生聽老師講才是好學生,對不同看法應用包容方式,好好溝通,事情會比較好。


談高等教育 應正視教授頻被挖角警訊


人才是正常分布曲線,台灣要有競爭力,得讓分布曲線往好的這邊走。高教人才投資應更多,但現在是反過來,比起中國、香港、新加坡差太多,人才一直被吸走,不止好學生被吸走,連老師都被挖走,台大有這種危機。

這是警訊,政府應有策略,很多事不是學校可處理,經費有限;中國的北大、清華經費是我們五倍、十倍,甚至連復旦、浙江等一堆學校經費都比台大多,你怎麼跟人家競爭?人家投資更多,我們會一直被拋在後面。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對台大有幫助,讓我們進步,但別人比我們更有錢,進步更多。邁頂計畫這幾年一直縮,也進入尾聲,政府應更有視野一點,讓國家有競爭力的投資若不做,問題會很嚴重。

目前整體教育經費是增加的,但應好好思考,全面照顧、均分就會死掉,一個制度FIT〈適用〉所有學校會很慘,齊頭式平等,讓我們更沒有競爭力。

台大目前只能開源節流,用最少資源維持競爭力,盡量讓與產業界合作的經費來幫忙資深老師,再把大部分資源來幫忙年輕、新進的老師,讓他趕快站起來。

台大今年有十幾位老師被挖走,電資、管理學院等各系所都有,被香港、新加坡、澳門以五倍薪水挖走,無法聘到好老師,讓我更擔心學校發展。我們的薪水相對其他國家差很大,有些系所是校友捐錢用永續的方式幫忙新進老師,但也只有三年、五年,更不是每個系所都可做到。

除此之外,目前有些大學系所招不到人,台大還好,被視為較無競爭力的科系要動態調整,但全面減收是不對的,很多企業在萌芽階段,減收業界需要的碩博士生人才,企業會更慘,要更有彈性。

對人文社會科學,學校則會多開一些課程,讓學生具備多方面專長,如資訊處理、金融、經濟、管理等,讓學生畢業可以跨足不同職場,多元發展會更好。

至於大學學費是否調漲,得看社會氛圍。學費漲幾千元,對校務基金幫助有限,政府稅收投注高教是應該的,硬要漲學費得要好幾倍才夠,必須等社會經濟好一點時再來大改變,現階段要大改變可能社會無法承受,不是很妥當。

 

談技職教育 薪資不該與學歷掛鉤

 

技職教育很重要,人才不一定要名校畢業,在各行各業專業上做得非常好就是人才,社會應調整觀念。目前社會上一個很大的隱憂,是技職教育變成升學主義。社會價值觀也要改變,薪資結構與學歷掛鉤絕對不對,應與能力掛鉤,甚至有能力就應當Leader〈領導者〉。

此外,現在高中只上二年半,很多高三課程都沒在上,學生推甄無論過了或沒過都無心上課,高中校長就說,希望把高中三年還給高中,才能把學生教好,大學把選才時間稍微延後會比較好。我也覺得要調整,這影響很大,學生到了大學,基礎科學能力不夠,我們須花更多精神去教。

 

談產學合作 將學生訓練成業界需要人才


我們應該要用健康宏觀的角度看待產學合作,讓學用落差減少。台灣電子業要更領先,若沒有足夠研發人才會很慘,企業界會抱怨學校沒有培養需要的人才,其實學校與業界要共同培養需要的人才。

業界老師專業很強,可以來當實務老師,共同來指導學生。我們的老師也可以與業界合作,共同研發他們需要的東西,碩博士生可以被訓練成業界需要的研發人才。

台大學生畢業後大多會留在學術界,但也有很高比例的畢業生會到業界服務,所以我才會希望企業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知道企業文化與專業知識的需求,他們回到學校才可重新規畫學習課程,以符合業界需要。

不過,老師兼職、產學合作或借調,教學時數一定要維持,或要有替代人力來幫忙教學,因此產學合作有回饋機制,很多資源是來補足人力,一定要在規範下進行。

整體來說,我會擔心年輕人如果沒有更好機會、沒有更好競爭力,那麼,台灣的未來發展是令人擔憂的。

面對低薪環境,年輕人要勇敢一點,外面環境有很多挑戰與困境,光是抱怨於事無補,最重要是讓自己能把握現在,抓住現有的機會。社會也要鼓勵年輕人,不吝於給年輕人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去闖、站起來。

台大EMBA校友經常會問我,是不是需要捐助清寒獎學金,我會說,我們的確有需要,但我對EMBA校友有不同期待,因為他們都是奮鬥成功的典範,應回過頭來給學弟妹或其他年輕人更多機會,到他們的企業或公部門去實習或學習。結果,有家企業今年增加三十二個實習機會,其中十六個給台大,送他們出國去實習。

有些人說台灣一代不如一代,我看不是這樣,只要有機會,年輕人真的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

楊泮池
出生:1954年
現職:台大校長、中研院院士
經歷:台大醫學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內科部主任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婚姻:已婚,育有1子1女

 

學運楊泮池看待學運,認為應該包容學生批評並表達不同意見。(攝影/劉咸昌)

延伸閱讀

台大、成大、陽明交大…申請大學分發公布!5千多人搶醫學系585名額,為何仍有「118缺額」?哪間大學缺最多?
台大、成大、陽明交大…申請大學分發公布!5千多人搶醫學系585名額,為何仍有「118缺額」?哪間大學缺最多?

2024-06-13

台大畢典演說》「好奇心是一切的根本!」諾貝爾獎得主現身勉勵學子:「意外驚喜」會在不同時刻降臨
台大畢典演說》「好奇心是一切的根本!」諾貝爾獎得主現身勉勵學子:「意外驚喜」會在不同時刻降臨

2024-05-25

台大國際政經學院揭牌,蔡英文偕「同班同學」蔡明忠出席…她憶教授當年期許「讀台大法律系當總統」
台大國際政經學院揭牌,蔡英文偕「同班同學」蔡明忠出席…她憶教授當年期許「讀台大法律系當總統」

2024-05-07

「賽局理論」大師、前台大教授巫和懋凌晨病逝⋯享壽72歲:曾到北京任教,一生教職轉折引學界熱議
「賽局理論」大師、前台大教授巫和懋凌晨病逝⋯享壽72歲:曾到北京任教,一生教職轉折引學界熱議

2024-05-04

論文造假衝擊「立信」精神  台大仍能追求真理?楊泮池全身而退  學界多難認同
論文造假衝擊「立信」精神 台大仍能追求真理?楊泮池全身而退 學界多難認同

2017-03-09

台大新校長楊泮池打造不一樣的國際化
台大新校長楊泮池打造不一樣的國際化

201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