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一手創建的「新加坡模式」,不但讓新加坡人自豪,也吸引各國學習。新加坡媒體人李慧敏近日在台出書,對李光耀統治下的新加坡,及諸多重大政策與影響,呈現庶民觀點,《今周刊》摘錄重點,揭露讀者不知道的新加坡。
走入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就與世界上所有國家一樣,在經濟與政治發展上,面臨獨立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強勢的政策遇上當今全球化的複雜時代,弊端開始一一浮現,新加坡民眾的政治意識也正緩慢甦醒。這兩方面因素碰撞在一起會造成什麼衝擊,大家無從知曉,只等著下一屆大選到來,才可看到更清楚的輪廓。
相信不少新加坡人和我一樣,對於李光耀,我們的心情是複雜的。我們可能不太能接受他的一些作風,和曾經推行的政策,卻不得不感激他為我們建立了穩定繁榮的社會。
獨尊英語 壓抑方言 世代間難溝通
新加坡獨立後,全面推行以英語為主、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讓學生同時掌握英語和母語。按照他(李光耀)的認知,講方言的環境會讓學生學習華語時造成干擾,因此必須營造一個有利於講華語的環境。
歲月飛快地過去,方言已經屬於過去式年代,而儘管「講華語運動」年復一年地推行著,其地位卻在英語面前矮了一大截。
我看到的普遍情況是,朋友和親戚的小孩一出生就講英語,他們根本無法和祖父母溝通。如果方言解禁,能拉近兩、三代人之間的關係,不也是成就一樁美事嗎?但即使現在挽回方言,也為時已晚,經過徹底「消毒」的語言土壤,已不適合方言生長。
不過真正把新加坡各個不同族群、不同種族宗教凝聚起來的,不是純正的英語,也不是國語馬來語,而是我們偉大的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
簡單來說,Singlish是一種以英語為基礎,混雜了新加坡中文、華族方言和馬來文詞彙的英語。
李光耀曾對美國哈佛大學學報上優美的語言感到讚嘆,認為新加坡人的英語達不到他們的水準。然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以工具性為出發點,在這種大環境下,學生又怎麼會太在乎文字美感呢?
教育分流 僅好成績者能獲得最多資源
在幼兒園裡,老師教我們唱歌、學一二三,還有ABC,有時還會出一些小測驗考考我們。進了小學後,學校每半年都會進行班級成績排名,這也成了同學相互競爭,甚至相互嘲笑的依據。到了三年級,我們必須參加一個「分流考試」,那又是另一種分類的工程。
小學畢業考同樣按會考成績對升上初中的學生進行分流,在初中二年級,學生還必須按照能力和成績被分配到文科、純理科,或是綜合理科。能夠進入純理科的,多數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因此純理科又被認為是培養精英的課程。
整個分流制度也貫徹了新加坡模式一貫的思惟:聰明人能得到最好的資源,獲得很好的栽培。最不聰明的那些,政府早已透過各種鑑別方式加以淘汰,替他們選擇該走的道路。
新加坡現在的青壯年,都是在過去三十年的分流教育制度下成長的一群。在過去的篩選、過濾、淘汰的過程中,不知道丟失了多少顆熱忱的心,犧牲了多少國家賴以發展的不同人才,而無法創造出更多元、更包容的環境。
房價飆漲 外來人口增 組屋供不應求
居者有其屋計畫推行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年的時間,我們的住房擁有率達近九○%,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過去十年來,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在打開門戶歡迎外來移民的同時,政府卻沒有加建組屋(國民住宅),導致組屋數量供不應求。房屋價格一漲再漲,大家心裡十分著急。居者仍能有其屋,但是這個夢想隨著國家經濟越來越發達,也變得越來越遙遠。
過去幾年一直有分析師預測房價會下跌,但一年一年過去,房地產市場依然蓬勃,屢創新高,搞得大家心情緊張。
精英至上 一般民眾求職 反被排擠
過分強調少數人的能力,以及「精英們」表現出來的傲慢態度,也是引起人們對精英制度和精英主義越來越不滿的原因。
近十年政府大開門戶,吸引許多區域國家的普通白領員工,他們的到來,直接與一般的新加坡專業人士競爭。
由於來自區域國家的求職者願意接受較低的工資,所以在寬鬆的外來人口政策下,雇主傾向於聘請這些「外來人才」。有些機構將新加坡求職者拒於門外,專挑外籍員工,甚至連管理層都由外籍人士擔任。
在自己的國家裡沒有受到保護,反而被歧視,這個現象奇特吧?
同樣讓人感到困惑的是,我們不是在堪稱亞洲最優良的教育制度底下,培養出來的國民嗎?為什麼時至今日,在政府眼裡,除了少數國產「精英」,一般市民的才能,卻比不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才」?
新加坡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報章,但都是屬於同一家報社,而報業集團的主席都曾任政府高官。電視台雖然是私營機構,但政聯機構淡馬錫控股,卻擁有部分股權。
二○一一年國會選舉中,網路新聞平台發揮不可忽視的影響;同一時期,有資料顯示,除了電視收視率下滑,閱讀報章的讀者人數也逐年下降。
當然這是全球傳統媒體在網路競爭下所面臨的困境,但新加坡的媒體還面對一個報導角度的問題,讓讀者越來越覺得索然無味。
言論管制 人民只敢私下抱怨政府
在新加坡,街頭示威屬於犯法,違法者將被捕。未獲警方許可,五個人以上的集會可能會構成「非法集會」。
人們也知道,批評政府必須做足功課(對普通人來說,這有點困難,因為很多資料不對外公開,所以你以為做足了功課,但仍會有所疏漏),因為涉及誹謗者將吃盡官司,甚至面對破產和蹲牢房的命運。
新加坡人對政治採取避而遠之、明哲保身的態度。他們會在私底下發洩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但一旦要他們公開在媒體上發表意見,就會躲躲閃閃、噤若寒蟬。
但大家這麼做,是否為了五斗米折腰,把我們的「自由」和「尊嚴」都拱手讓出呢?
人民悲觀 失去搶第一鬥志 只想移民
到了今天,不少新加坡人對前途感到悲觀,希望移民到其他地方去。真的很遺憾,我們過去所想像的未來,與今天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原來有這麼大的落差。
新加坡在一一年和一三年間舉行了四場大大小小的選舉。大選結束了,過去都交出漂亮成績單的人民行動黨,雖然仍獲得絕大部分席次,但這次只得到六○%的選票,而且失去了一個集選區。
不少人雖然心存不滿,但應該還沒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人民行動黨全軍覆沒的局面,畢竟多數人也只想拿選票嚇嚇它,並不是真的對它恨之入骨。
一些評論對「新加坡模式」讚賞有加,甚至不斷研究如何將之移植,而我們對於此番關注也常津津樂道。但此模式用於現今,恐怕就像希望使用原始型電腦處理更複雜的程式,必定會出現當機的情況。
過去的模式為新加坡打下了良好的根基,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徹底地將模式改變,而不是在舊思惟上進行調整,並不意味否定過去的努力,而是一個國家為了發展與生存,所應該採取的必要措施。
新加坡,原來如此!
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
作者︰李慧敏
出版:聯經出版(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