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胡潤選為「二○一五年中國首富」的漢能集團董事長李河君,因為股價在一年內暴漲逾十七倍,身價超越馬雲,三月初公司市值也一度超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這位神祕首富,在油價大跌後,集團能否度過挑戰?
三月五日,漢能集團內唯一上市企業、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漢能薄膜,似乎受惠柴靜效應,擺脫地心引力,一度在香港跳空大漲四二%,最高來到九.○七港幣;與此同時,漢能薄膜的市值超過三七○○億港幣(約一.五兆元新台幣),凌駕長江實業!
股價回檔後,目前的漢能薄膜市值規模,依然相當於長江實業的六成、鴻海的五成;以太陽能產業而言,相當於龍頭First Solar的四.二倍、台灣第一大廠新日光的三十三倍。令人驚奇的是,不過一年前,漢能薄膜的股價還停留在○.五港幣上下;換句話說,一年之內,它的股價漲幅超過十七倍。
瘋漲:從仙股變飆股 身價逾八千億元 超過馬雲
透過母集團、間接持股漢能薄膜七成的李河君,本來已經被胡潤票選為二○一五年中國首富,資產超過一六○○億人民幣(約八千億新台幣),受惠這股瘋漲效應,他的身價勢必更加驚人,超過馬雲的七千五百億新台幣。這檔股價曾低於一港幣的「仙股」憑什麼暴漲,進而讓李河君成為首富?
原因之一,是滬港通資金加持。自從滬港通實施以來,漢能薄膜就經常是上海資金南下追捧的重點,目前更是累計買進金額最高的個股。
原因之二,是外界看不透的交易模式。「比起產業景氣本身,漢能薄膜與母集團之間的關係,更令人重視。」一位不具名的香港券商研究部主管指出:「漢能集團實在太神祕了。」
原來,李河君從水力發電起家,後來將漢能發展成橫跨水力、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三大事業的集團。在太陽能方面,李河君號稱將投資二千億人民幣,讓太陽能設備裝置地點遍布中國各地;不過,據公司離職高層透露,計畫中,地方政府與銀行通常各出資三分之一,漢能集團實際的出資額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儘管有政府支持,但漢能集團大手筆擴充太陽能產能,究竟能不能創造真正需求,仍是未知數。
《金融時報》就揭露,自一○年以來,漢能薄膜的一四八億港幣營收,幾乎全是與母集團交易;除了關係人交易,漢能高層也坦言,目前公司正在虧損。這篇頭版頭條報導,說明了「李河君帝國」似乎不是外界想的如此遼闊。
其實,出身廣東鄉下貧農家庭的李河君,年輕時就有生意天分,他曾經為二十多位同學分派任務,一起在學生餐廳門口兜售底片;接著,他向教授借五萬人民幣創業,不料才三個月就花用殆盡;為了還債,只好到中關村當小販,四處兜售電子零件,累積第一桶金。
翻身:貧農之子眼光準 把水電廠變成「印鈔機」
李河君不諱言,他相中這行的原因,就是「好賺」兩個字。「我們的原料成本是零,只要蓋起來,周六或周日都一樣,水電站就是一部二十四小時運轉的大型印鈔機!」李河君豪氣地說。
但是坐收無風險的水電財之前,李河君曾遭遇一次重大危機,差點令他的事業滅頂。
○二年時,李河君在雲南考察之行中,發現當地可觀的水電投資機會,於是他和雲南省府簽約,拿下金安橋水電廠建設案,總投資金額高達二百億人民幣。
考驗:投資成本吃緊 油價大跌 替代能源需求減
在財務壓力之下,李河君被迫出售公司股權,將大股東地位拱手讓人,在最困難的時期,他終於得到一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二.四億人民幣貸款,緩解了燃眉之急。等到一一年四月,金安橋水電廠開始發電,李河君的孤注一擲,換來豐收成果,白浪滔滔的金沙江水,果然成為他的「印鈔機」。
只是,眼前李河君無法迴避的挑戰是,油價大跌過後,替代能源需求嚴重削弱,漢能集團的三大主要業務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投資成本最為吃緊,他如何度過這次考驗?明年中國富豪榜的榜單中,就能見真章。
李河君
出生:1967年
現職:漢能集團董事長
學歷:北京交通大學機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