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汪詠黛相約位在市區的一家茶飲店,穿過幾桌談生意的、蹺班打牌的各色客人,隱身在角落的這間包廂顯得鬧中取靜,推開門,裡頭正熱烈討論「一張發票」。
「一對好朋友一起去逛周年慶,比較有錢的那位身上有一張消費了二百元的發票,順手送給節儉持家的那位,讓她湊成一萬元,好去兌換千元禮券。誰知道,這張二百元發票後來又對中了二十萬元⋯⋯。」「等等,是有錢的對中了,還是節儉的那位?」「是誰幫誰湊成滿萬送千?」
這是汪詠黛主持的「寫作私塾」洋溢討論氣氛的現場,除了汪詠黛本人,座上的三位同學都是報紙藝文版上登過大名的投稿作者,這間寄居在茶飲店小包廂的作文教室,就像一群文學愛好者的練功基地,被「同學們」圍繞的「汪老師」,自然是掌門人。
雞婆性格 發揚熱情教寫作,以成就別人為樂
「我有編輯性格,我喜歡成就別人!」第一次與汪詠黛碰面,她就是這樣豪爽的開場,但與其說她喜歡成就他人,不如說她更懂得發揚自己的熱情。
從大學就讀歷史系,到出社會進入《中國時報》工作,只要是「有興趣」的事,都能讓汪詠黛全身投入。在報社能寫、能編,又能讓她交遊廣闊的編輯工作,她一待就是二十七年歲月。問她不會膩嗎?她瞪大眼睛反問:「怎麼會?我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啊!」
在《中國時報》期間,汪詠黛秉著「雞婆性格」,兼任主婦聯盟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的講師,「不外是教些編輯、採訪、撰稿,各種和寫作有關的『玩意兒』。」二○○四年,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賴美惠找上汪詠黛,希望借重她的專長,重新策畫快要走不下去的「婦女寫作班」,汪詠黛秉持「女人幫助女人」的精神,當仁不讓扛下。
全新的「婦女生活寫作班」有藝文名家開講,也有實戰寫作;結果,一期的課還沒結束,許多同學就已經感覺「寫作可以交心」。課堂上,「汪老師」鼓勵大家自由命題,任何生活中「有感」的事情,都能當成寫作題材。
開花結果 學員作品常登報,進而結集出書
開花結果 學員作品常登報,進而結集出書
沒有方向的人怎麼辦?「就自我介紹呀,我們總是能聽出一些蛛絲馬跡,這時我就會說:『你這段有故事哦,要不要試著寫看看?』」常常,同學們還沒提筆,就被逼出許多藏在心中已久的眼淚,一場彼此都有共鳴的飲泣之後,心事抒發了,人也被療癒了。
一位同學在報紙上看見寫作班的資訊,慕名而來,在一班同學的關心之下,大吐婚姻生活中的低潮。「她那時一直懷疑先生有外遇。」汪詠黛說。在上了幾堂課之後,這位同學把那段疑神疑鬼的生活寫下來,加上自己的胡思亂想,最後竟然也成了一篇有模有樣的小說。如今,這位已經有固定筆名的同學,是《皇冠》雜誌的常駐作家,專寫小說。
○六年,汪詠黛從報社退休,更能全心投入寫作教學,過去熱情投入的能量也開花結果,在寫作班學員的籌畫下,「台北市婦女寫作協會」○九年成立,無縫接軌成為汪詠黛退休後的新舞台,她在作家講堂之外,又成立小班制的「寫作私塾」,每班不超過四人,激盪出更多推敲琢磨的樂趣。
「汪老師很厲害,她會留住我們每個人的寫作風格,但去蕪存菁,修整成符合報紙的刊登標準。」才剛做完開刀手術,也不想錯過「寫作私塾」的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杜解萍說。
去年,寫作班成立滿十年,汪詠黛結集五十篇同學投稿成功的佳作,編成寫作協會出版的專書《我和一枝筆,在路上》,同學們樂得學校稿、編排,成就感滿點。汪詠黛在序文中這樣寫著:「因為有文友相扶相持, 即使遇到瓶頸、偶有挫折,但不感孤獨,備覺幸福。我和一枝筆相伴,在文學路上,繼續踏歌前行……。」
在那堂記者有幸旁聽的文學私塾課尾聲,關於一張發票的那篇小說〈頭獎人生〉的初稿,也在汪詠黛與三位同學的討論中,收攏在一個美好結局,相信不久之後,我們就能在報章雜誌上看到!
汪詠黛
出生:1956年,58歲
職場:《中國時報》主編27年
退休:2006年
第二人生:台北市婦女寫作協會推廣閱讀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