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像結交新朋友,想進一步認識對方,帶著樂趣去對照、挖掘。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每想創作一支新舞,就會勾起新的閱讀欲。
林懷民
■ 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被譽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 1983年創辦台灣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為第一屆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長
■ 獲獎無數:1983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麥格塞塞獎、2013年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等等
■ 1983年創辦台灣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為第一屆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長
■ 獲獎無數:1983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麥格塞塞獎、2013年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等等
提到林懷民,後頭一定跟著「雲門舞集」;說到「雲門舞集」,大家一定立刻反射「林懷民」三個字,兩者已經互為彼此的代名詞。據《呂氏春秋》記載,「雲門」是黃帝時代的舞蹈名稱。這個舞團,後來被國際人士譽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而雲門舞蹈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就在於其中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故事張力。這一切,和創辦人林懷民的作家背景可以說關係密切。
就算已成了眾所矚目的新銳作家,他身體裡的舞者魂仍然不肯安寧
林懷民和舞蹈界前輩們非常不同,他在 27 歲 創辦雲門舞集之前,只受過 3 年正規的舞蹈訓練,在此之前累積的,主要是深厚的閱讀涵養與寫作經驗。5 歲時,林懷民看了電影《紅菱豔》,激發他的舞者魂,但他想成為舞蹈家的志向,卻受到家人阻擋。從小喜歡看書的他,便把這股熱情轉為寫作發洩自我,14歲時作品就登上《聯合報》副刊,22歲出版小說《蟬》,立刻成為備受矚目的新銳作家。
儘管如此,林懷民還是忘不了他的最愛──舞蹈。政大新聞系畢業後,他到美國進修新聞專業,卻始終覺得這不是自己要的;因緣際會下,林懷民被介紹到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進修,系上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要選一門藝術專業課程,他毫不猶豫地選了現代舞。
林懷民原本以為,23歲才開始學舞,是不可能成為專業舞蹈家的,只想成為舞評。幸好,他的舞蹈老師馬夏.謝爾要他堅持下去,並且看了他的第一支舞蹈作品《夢蝶》之後,告訴他:「像你這樣的作家有多少我不知道,像你這樣的舞者卻是很稀少的。」
此後三年的暑假,林懷民都前往紐約打工,並在模斯.康寧漢舞蹈學校和瑪莎.葛蘭姆當代舞蹈中心學舞。回台後,林懷民便專心從事現代舞創作,他的舞作呈現出濃厚的文學色彩,例如《白蛇傳》、《紅樓夢》、《九歌》等,都是經典文學重新詮釋的作品。
閱讀是雲門的文化,也是雲門成功的最大關鍵
創作舞蹈猶如創作小說,為了構築出有血有肉的情節與畫面,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而林懷民總是從閱讀中汲取養分。例如為了創作《家族合唱》呈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林懷民苦讀台灣史,甚至深入研究羅蘭巴特的攝影理論。更特別的是,他編舞時還會藉由看書把思維放空,例如編《煙》的時候,他在一個多月裡每天熬夜,把金庸全集整個看過一遍。
林懷民與許多成功作家一樣,平時就喜歡深入觀察、認識周遭的一切,而讀書正能滿足他這種好奇心。他說:「讀書就像結交新朋友,想進一步認識對方,帶著樂趣去對照、挖掘。」
他的閱讀興趣廣泛,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勾起新的閱讀欲,例如受到雲岡、龍門石雕佛像的震撼,便買大量北魏史籍來研讀;赴奧地利執導歌劇《羅生門》,就飽讀維也納畫派、佛洛依德心理學乃至席勒詩集等。正因如此,林懷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創作出一部部有深度的作品。
林懷民從小家裡就有很多書,書就是他的玩具,到現在,他只要看到字就開心。同時,閱讀對於常在海外表演的雲門舞者們來說,也是最方便的娛樂,他們會先把大批書籍連同服裝、道具,以海運寄到當地,空閒時人手一書,最後每位舞者都會養成看書的習慣。閱讀是雲門的文化,也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