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保留原鄉文化的廖鎮洲,沿著古道尋訪獵人的傳統智慧,如今,他常駐烏來的泰雅部落,透過生態池解救生態危機,協助原住民產銷有機蔬菜,也開創烏來綠色經濟的轉機。
形容自己「背著相機四處跑,喜歡到原住民部落聆聽長者的呢喃、跟隨長者散步,學習生態智慧」的廖鎮洲,大學時代念的是工業工程系,他和許多人一樣,徬徨於人生的方向,兩年的兵役,讓他省思自己所要的,其實是投身環境教育,於是退伍後,他到師大環境所當助理,自此開始與原住民化不開的緣分。
二○○二年,在生態旅遊協會剛成立時,他加入烏來福山村的生態旅遊輔導計畫,走進部落。廖鎮洲回憶,「老師問我,一個月一萬元的薪水包吃住,你願意嗎?」當時沒人想進駐深山,而他憑著一股熱血答應了。長達一年的時間,協助輔導當地的生態旅遊,從承載量評估、培訓解說員,到民宿規畫,由台灣大學昆蟲系石正人教授的團隊做研究、廖鎮洲執行。
一年的計畫結束後,他前往宜蘭縣的哈盆古道做調查,其後更走訪全台兩百多家原住民民宿,和專家從中找二十家進行輔導,發現原住民普遍不懂得挖掘在地的人文、自然特色,在不斷的反思解決之道後,廖鎮洲決定回到烏來,從一個點深耕,期待運作出成功的獲利模式後,再套用到其他的原住民部落。
找泰雅爺爺開設藤編工藝課、參觀段木香菇的種植、設置生態池挽救缺水危機、帶民眾上山採桂竹筍、採黃藤、幫忙原住民賣菜等點子,都在廖鎮洲與熱心的夥伴討論下,漸漸形成。
為了不讓泰雅族的藤編手藝失傳,今年一月起,廖鎮洲邀請了部落中與他認識十多年的泰雅爺爺,教授藤編課程,帶領有興趣的人,在四堂課中,一起從採藤、剖藤、剖竹、編織到完成魚筌,至今已開設了兩梯次課程。
生態池的修復,解救了烏來山區的缺水危機,讓台灣藍鵲、樹蛙 等動物重新找到水源棲地。
維持生態 並加入旅遊契機
維持生態 並加入旅遊契機
「烏來山上的水源都被抽去做溫泉用水,整座山的動植物都沒有水喝。」於是廖鎮洲找了荒野保護協會提供種子、種下植物,在烏來水管的匯集處、同時也是當地住民久夠阿姨家門口,製造生態池,養水生植物,成為樹蛙、台灣藍鵲、烏龜的棲息地,森林重新找回了蟲鳴鳥叫聲,也讓此處成為生態旅遊的導覽點,一三年,曾和環境資訊協會合作舉辦生態工作假期,率領志工們來此除草、翻土。
曾經,因溝通不順利,久夠阿姨一把火燒掉了生態池。去年一月起再次重建,廖鎮洲調整分工方式,由久夠阿姨維護生態池、廖鎮洲負責導覽,雙方合作愉快,久夠阿姨感嘆,廖鎮洲長久以來的幫助,讓她十分感動。
目前,廖鎮洲最新的嘗試,是和「散木攀樹團隊」合作,在烏來山上製作樹屋、空中樹橋,希望能為當地帶來新的旅遊契機、減少居民砍樹賣錢的頻率。十多年來的堅持,感動不少人一起加入改變烏來的行列,雖然前方的路還漫長,但他露出笑容,「因為看到了改變,所以我會一直努力下去。」
廖鎮洲(右)和七十六歲的泰雅族爺爺(中)合作,透過課程和影像紀錄,傳承原住民的藤編技藝和段木香菇種植技術。
友原有限公司負責人
廖鎮洲
出生:1972年
學歷:政大民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