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從一棵百年老樹啟發 在自家周邊老屋找歷史 何承翰 用熱情說自己社區的故事

從一棵百年老樹啟發 在自家周邊老屋找歷史 何承翰 用熱情說自己社區的故事

鄭淳予

話題人物

攝影/陳俊銘

900期

2014-03-20 13:14

他管遍社區裡的一花一草,熱心維護消失中的歷史,儘管沒有傲人學經歷,唯一相關、也是最理直氣壯的背景,就是居住在這片土地,他選擇捲起袖子做到底。

二二八連假的第一天上午,平日繁忙的台北市這時還慵懶睡著。同行的攝影記者來電:「我到附近了,台北刑務所在哪裡?我怎麼沒看見?」我在電話這頭笑出來:「當然看不見,我們要來看的,是遺跡。」


本該有十來位網友自由報名的「台北刑務所半日導覽」,實際到場的只有一名素來關心文化史蹟保存的日文老師。擔任志工導覽員的何承翰輕鬆一笑:「沒關係,就走吧!」看似雲淡風清地包容了都會人的善忘,但轉身後的背影彷彿寫著「單槍匹馬,吾往矣」。

「現在大家腳下這條下水道,是日本人用台北城拆下來的石磚建成,堪稱台北市最早的環衛下水道工程。」「根據有記載的史料,日據期間有超過三十萬名台灣人在台北刑務所被處決,我們眼前這面遺留下來的監獄外牆,堪稱台灣的哭牆。」


「被刺激到」 開始找故鄉的歷史


何承翰細心地介紹路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沒有傲人學歷的他,做起導覽旁徵博引,像是拿過八個博士學位。

「我是末代自學班。」他笑稱,自己在沒有升學壓力的求學過程中長大,做了很多人「沒空理會」的事。十五歲,他自學學會地下期貨交易,十六歲,他到九二一災區擔任緊急救難志工。有一年,做機械進出口貿易的父親招待一名美國技師來家裡做客。

「他來自奧勒岡,年紀與我差不多,那頓晚餐,他都在講他家鄉的人如何護衛社區裡一棵有百年歷史的老樹,和一座百年老橋。」

何承翰回憶,那是一種「被刺激到」的感受。自小在溫州街一帶土生土長的他,在外國人面前,說不出半個關於自己家的故事。

那次衝擊之後,他連出門散步都抱持好奇心。接近年關的某一天,他鼓起勇氣與一位眼熟的老鄰居搭話,表達想做社區口述歷史的意願。老人欣然同意,兩人相約年後「聊故事」,但這位老鄰居卻在年節期間心臟病往生。

「有些事,現在不做真的會來不及!」何承翰深刻體悟到,文史資料每分每秒都在現代人的忽略中流失,於是即起從住家附近的老房子開始找歷史。

後來,他為了改善社區治安,成立守望相助隊;撿到一隻流浪幼貓,就推動社區申請加入市政府TNR計畫(流浪動物絕育計畫);又有感於想推動更多社區營造工作,就成立了「溫州社區發展協會」。

如此古道熱腸了幾年,何承翰還一度披掛參選里長。雖然後來落選了,但一千餘票、近二三%的得票率說明,沒有黨派、沒有資源的年輕人,也能用行動力證明自己的能力。

 

何承翰

路旁不平的樹根,意味著都市人的視而不見,是何承翰會一一走告各單位呼籲搶救的對象。(圖/何承翰提供)


隨時保持好奇心與疑問的態度


至今,他最「顯赫」的頭銜,仍是「溫州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收入一直不是他在意的事情。「物質欲望降到最低,就不怕錢不夠用。」話雖這麼說,他為環境的付出,從不因為錢不夠用而受阻。

「兩手一攤多方便,但是當一切都沒有人願意負責、大家都覺得只要把自己過好,我們就看不到社會的永續未來。」何承翰如是說。

隨著住家附近的社區再造工作步上軌道,何承翰也發現:「問題會擴散,不能用鄰里疆界去限定。」光是追蹤「瑠公圳」的歷史,就讓他跨越大半個台北市南區,為了與台大建立「樹木查詢系統」,他嘗試做社區接軌,學著認識每一棵行道樹。

當臨近的華光社區面臨拆遷,他不落人後地加入「護樹志工隊」。為了這處百年前曾是獄所的遺址,他與其他志工自費到日本、到中國、到波蘭,除了抄寫相關歷史,也觀摩其他國家在都市發展過程中保存歷史遺跡的作法。

「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和質疑的態度,只有自己親自找到的答案才是最真實的。」他說,或許是小時候曾經浸淫在期貨交易資訊中,讓他養成對外界資訊保持距離的態度。

無奈的是,華光社區沒能在志工小組的努力之下完整保存,但學生與志工肉身死守的幾波「擋拆」行動,全由《華光社區季報》翔實記錄下來。無心插柳的是,這份由溫州社區發展協會發行的社區報,今年還在文化部舉辦的社區報競賽中,獲得社會議題特別獎。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Randy Pausch說過,任何阻礙和困難都只是在證明你有多渴望完成這件事,我的努力模式就是一直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串聯,一起想辦法,不斷去做。」他堅定無比地這麼說。

一個上午過去,何承翰帶著人數少得可憐的「導覽團」,走完一圈「台北刑務所」舊址。他有感而發地說:「與其問我做這麼多事需要得到什麼資源,我只希望每個人都能看看周遭環境,關心花草樹木和身邊的人,重新看見你平常錯過的事情。」

適逢電影《KANO》上映的周末,半個台灣島刻正熱議起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或許,我們都該挾帶這股熱情,與何承翰一樣,重新在乎漠視已久的居住空間,挖掘其中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何承翰

(攝影/陳俊銘)

 

溫州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何承翰
出生:1983年
學歷:中華技術學院二專部國貿科

延伸閱讀
先有能力讓孩子上學 他們才能靠教育翻身 羅恩加 讓部落孩子在家鄉圓夢
先有能力讓孩子上學 他們才能靠教育翻身 羅恩加 讓部落孩子在家鄉圓夢

2014-03-20

不怕力量小 七年級生創立公益平台 廖珮含 多拉一人就能多一分愛心
不怕力量小 七年級生創立公益平台 廖珮含 多拉一人就能多一分愛心

2014-03-20

效法歐美環境信託 共同維護森林農地 陳瑞賓 號召集資買地保育國土
效法歐美環境信託 共同維護森林農地 陳瑞賓 號召集資買地保育國土

2014-03-20

守護百名身心障礙者 用行動力爭取資源 姚雨靜 讓笑聲傳進樂山教養院
守護百名身心障礙者 用行動力爭取資源 姚雨靜 讓笑聲傳進樂山教養院

2014-03-20

發動25萬白衫軍 展現公民的力量 公民覺醒聯盟+沃草 跨越政府高牆
發動25萬白衫軍 展現公民的力量 公民覺醒聯盟+沃草 跨越政府高牆

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