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是年輕人創業天堂,台灣也能有一樣環境嗎?邱于芸不空談理論,她讓年輕創業者從租一張桌子開始,打造共同工作空間,降低創業者的成本。
「不斷失敗後,就發現我們不能想大,而是要用比較柔軟、小小的方式做。」邱于芸談到三年前,她在政大公企中心要負責出租一棟教學大樓時得到最大的體悟。
剛開始,她希望有人承租一整棟最省事,再不濟,就分割租房間,但事與願違,「一個房間四萬元都租不出去,最後我想,一張一張桌子租總可以吧!每個月兩千元。」她不服輸地說。結果這個化整為零的麻煩作法,一百八十張桌子,短短時間就「租爆」了。
她驚訝地發現:「原來這世界有很多人只需要一張桌子的容身之處。」這群人多半是沒有資源想創業的年輕人。她成功打響政大「創立方」微型創業空間名號後,又催生出「卡士達創業加油站」,同樣也是提供年輕人共同工作的空間。
走進卡士達位在台北市安和路巷弄內的「安和樂利」,約五十坪空間只擺上幾張桌子,廚房就占五分之一面積。若出租桌子是她重要收入,這空間一點都不符合利潤計算。「真的要靠租金賺錢,那轉租給別人賣泡沫紅茶不是更快嗎?」邱于芸回答得很乾脆。
只關注租金報酬,這「一張桌子」的模式根本就不可能開張。「我希望這個空間是個觸媒,讓想創業的人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者,彼此激盪想法,也可以互相打氣。」也因此她不惜重本打造大廚房,因為她相信,一起吃東西是最輕鬆自然,又富創造力的互動。
另外,邱于芸也會不定期辦講座。「雖然創業沒有成功方程式,但是沒有爸媽或另一半支持鐵定不會成功。」她曾請施振榮的太太葉紫華分享夫妻創業相處之道,這些課程成為無形中支撐創業者前進的動力。
卡士達成立至今已經兩年,經營模式也在慢慢轉變。除了網路外,有些人從事文創,作品需要有地方展示,邱于芸又挪出部分面積來展示作品。
現在的卡士達是個混合體,前半部像商店、後半部是辦公室,還有一個美得像餐廳的用餐空間。以前,邱于芸總要費心跟人解釋,卡士達與一般商務中心不同,「我們不是經營物產,而是經營一個共生的創業團體。」這裡比較貼近美國矽谷,一群年輕人共處在一個大房間,相互激盪。
很難想像吧!在歐美俯拾可見的「共同工作空間」,卻一直到兩年多前邱于芸的一次意外成功,台灣才有類似模式。
一張桌子,一面牆,就有機會讓一個創意的好點子茁壯成一家公司。只不過,桌子太小,利潤太少,管理又麻煩,誰肯來做呢?最後,就是得像邱于芸這樣堅持做不同的事,又有行動傻勁的人,才可能為我們帶來新生的力量。
邱于芸是台灣創立「微型工作空間」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