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概是企業最愛的環保人士。當大部分的企業家聞環保而避之惟恐不及,剛特‧鮑爾的提案不但被聯合國大力推行,也被全球跨國公司爭相採納。星巴克聽他的話,一年可以多賺三億六千萬美元。他,是怎麼做到的?
鮑爾來自比利時,穿著筆挺的西裝,眼神中帶著生意人的銳利。他不跟你談企業道德、社會責任,而是把財務報表放在桌上,告訴你現金流會增加多少。因為他的藍色經濟不唱高調,而是出自真實的創業經驗。他這輩子只工作了十四年,就在三十七歲賺飽錢退休。
不唱高調
懂賺錢的環保鬥士
不唱高調
懂賺錢的環保鬥士
「我從來沒有當過別人的員工。」鮑爾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自豪地說。他在三十七歲前,就成立了十家公司,從印刷業到清潔用品,無所不做。他的理論不像「綠色企業」靠著高成本的環保製程、領政府補貼,他走的是「藍色」的路:不但可以減少浪費,還能為企業創造現金流。星巴克在一九九四年開始採用鮑爾的「藍色經濟學」,估計一年就能增加三億六千萬美元的營收。祕訣,就在和咖啡完全無關的產品:蘑菇!他是怎麼做到的?
「這和綠色經濟完全不一樣。」鮑爾解釋。「藍色經濟強調創新的商業模式,用跨領域的資源組合,跟著生態循環,把廢料循環利用。」簡單來說,就是一場大型的資源回收。
雖然簡單,但是實行起來,卻害鮑爾離鄉背井二十年,甚至還差點賠掉他的家庭。他是怎麼走上這條路?
綠色夢想破滅
決定踏上藍色之路
綠色夢想破滅
決定踏上藍色之路
其實,剛特自己曾經被傳統的綠色經濟「背叛」過。一九九二年,他接手比利時一家清潔用品公司Ecover,擔任執行長,以天然無毒的綠色產品為號召,還建了歐洲第一家綠色肥皂工廠,成為媒體寵兒。但是,他卻在拜訪印尼的原料生產時,發現捨石化的自然肥皂,所用的棕櫚油產業,卻在當地造成雨林生態的危機。
「我那時才驚覺,強調綠色,有時不但無法救地球,反而會造成傷害。」鮑爾說。曾經捧過他的CNN記者還當面問他,雨林問題該如何解決,讓他更無地自容。「人類所謂的環保,其實完全走錯了方向。問題不是肥皂的作法夠不夠環保,而是人類需要肥皂以外的產品!」
鮑爾因此做出改變人生的決定:辭去執行長的職務,並將自己所有創辦公司的股份全部賣掉。「我覺得,我賺夠錢了,我要去尋找另一種可能。」這也是他一貫的創業精神:「我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耐心。我要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如果現在沒有,我就自己來實現!」
賣掉創業成果
累積「可能性庫存」
賣掉創業成果
累積「可能性庫存」
但是,他在家鄉尋找新模式的過程,卻不甚順利。一般人眼裡,歐洲人應該重視環保,「但是他們信奉的是過去那一套,而且歐洲人太驕傲,不肯探索可能性。」鮑爾語氣中帶著無奈。但是他並不氣餒,「創業的經驗告訴我,我要的不只是一個可能性。我一直強調『可能性的庫存』(inventory of possibilities),當你有一百個可能性在口袋,你就不會被困住!」鮑爾說。
當時,限制各國排碳的日本《京都議定書》正要簽署,因此全球科學家都聚集在日本召開研討會。鮑爾不但捨棄過去的商業世界,也捨棄家鄉,他決定放下在比利時的妻子和七歲大的孩子,旅居日本成立「零排放研究基金會」,開始從各種科學論文中尋找最有商業價值的,並且幫助他們實現。
在基金會合作的三千多名科學家和理論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咖啡和蘑菇。鮑爾在中國科學家張樹庭的論文裡發現,咖啡在製作過程中,只用掉○.二%的原料。人類每天製造超過三千噸的咖啡廢料,而這些廢料,都可以拿來種植蘑菇,除了可以提供糧食,還能拿來做生質能源。他隨即在南非實驗,咖啡渣田在三周後,變成了整片的蘑菇田,而鮑爾只花了三千美元。
「什麼才是一門好生意?不是創造全新的東西,而是從你現有的東西去賺錢。藍色經濟強調的就是這個。我創業從來不寫商業計畫,那東西會毀了你的生意。直到你的構想變成真正的現金流,你才寫商業計畫去向銀行貸款。」鮑爾說。種菇的生意現在從星巴克到麥當勞,全都在應用,就是因為他率先證明可行。
雖然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藍色經濟,但在外旅居二十多年,鮑爾與孩子一年只見過幾次面,他也透露家庭險些不保。為了向孩子解釋他為何不能在家陪他們,鮑爾也開始寫起童書,把生態和藍色經濟用圖畫書來說明,如今這套童書已經多達三十七本。
今年九月九日高雄城市論壇,是鮑爾第二十次來台灣。他這次又會帶給台灣人什麼樣的新啟發?值得大家期待。
剛特‧鮑爾(Gunter Pauli)
出生:1956年
現職:零排放研究基金會(ZERI)創辦人
經歷:歐洲工業論壇創辦人、歐洲銀行重建發展委員會主席,不丹國策顧問
學歷:歐洲工商管理學院MBA
重要事蹟:
1982 榮獲大阪城市金鑰
1983 第一屆全球十大傑出青年
1992 擔任清潔用品公司Ecover執行長,卻發生棕櫚油爭議,同年辭職
1994 於日本成立「零排放研究基金會」,研究藍色經濟
2005 於聯合國永續經濟發展委員會發表藍色經濟成果
2010 出版《藍色經濟》,熱銷22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