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台灣流行樂界的頑童,一位則是來自日本的超級馬拉松冠軍選手,碰在一起會擦撞出怎樣的火花?原來,看似沒有交集的兩人,都在長時間的超馬與鐵人三項競技中,發現了讓人生更美好的處世道理。
「哈林」庾澄慶:最高原則不是贏過別人,而是完成它!
庾澄慶(攝影/吳東岳)
庾澄慶(綽號哈林),縱橫台灣流行樂壇二十七年的音樂頑童、第十三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不過,哈林現在最自豪的「頭銜」之一是「鐵人三項選手」。
哈林國中時期就開始打籃球,出道後,即使工作再怎麼忙碌、行程再怎麼緊湊,每星期還是要擠出三到四次,每次約二個多小時的時間在籃球場上。「打籃球打到膝蓋半月軟骨都嚴重磨損了,在醫生建議下,不得已只有轉向騎腳踏車運動。」
籃球是呼朋引伴、激烈碰撞、高度競爭的競技型運動。相較之下,騎腳踏車顯得孤單許多。不過,在這個孤單的運動中,哈林卻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體驗到人生不同的滋味。
在人生低谷之際愛上騎車
從籃球到單車運動,哈林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圖片來源:庾澄慶提供)
然而,哈林的身體內,似乎住著一隻好動的精靈,騎腳踏車流的汗水、心臟的跳動,仍無法讓他像以往打籃球後汗水淋漓般地滿足,於是,他開始跑步。但因為膝傷,他只能慢慢跑,步伐不能邁得太大。
一聽到台東有舉辦鐵人三項運動時,哈林躍躍欲試,於是開始學習長泳。他到新店的青潭去練習,「以前聽長輩說,那裡曾經有不少人淹死過,有水鬼,剛開始心裡毛毛的!不過,長泳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不就是要克服心中的恐懼嗎?」
受限於體力與時間的限制,哈林平日練習鐵人三項,每一次只能挑二項練,比如說,騎車加跑步,或跑步加游泳,抑或游泳加騎車。因此,在正式下場參加鐵人三項運動時,連他自己也都毫無把握能不能完成。
他回憶參加鐵人三項的經驗說:「第一項是一千五百公尺的長泳,也是我最害怕的一關!」「游泳時,絕不能因為是比賽一開始,體力旺、鬥志高,就太過興奮。」「一開始下水時大家爭先恐後,人擠人,我還被踢到好幾腳,但絕不能生氣動怒,也不能生起與別人競速的心,要按著自己的節奏慢慢地游。這一關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把它游完,游完你才有繼續挑戰下一關的機會。」
長泳後,接著是長達四十公里的單車競賽。哈林說:「這是我自認為最拿手的一關,訣竅在於平常的訓練。」「平常訓練時,我會特地挑坡度、難度比鐵人三項正式單車比賽更困難許多的路段去騎,這樣,在正式比賽時,你會覺得輕鬆許多,甚至可以利用這關邊騎邊休息!」
最後一關是十公里的長跑,哈林的膝傷,使他無法以速度取勝,事實上,即使再怎麼會跑,到這一關時,絕大多數參賽者皆已筋疲力盡,也跑不快了。「這一關完全是以毅力、耐力與意志力取勝,哈,這正是我的優點,因為以前打籃球時,我因為跑不快、投不準、跳不高,上半場得分很少,但下半場正當大家都累了,我還生龍活虎、體力充沛,反而後來居上。」
二○一一年時,哈林首度參加在台東舉行的鐵人三項,以三小時二十分鐘完成全長五十一.五公里賽程,總排名第四二九名。那年,他五十歲。
不論是長跑、長泳還是長程騎腳踏車,這些注重毅力、耐力,還必須咬牙忍受身體上痠痛與心理煎熬的運動風格,似乎與哈林歡樂、搖滾的音樂特色大相逕庭。但是,如果你深入認識哈林這個人,你就會發現鐵人三項運動精神與哈林的人生,還真的相當契合。
因為不管是情感、事業成就,甚至是公益,哈林實踐及努力的過程,總是迤邐漫長,宛如是人生的一場超級馬拉松。十三年的愛情長跑、連續五次的金曲獎提名「摃龜」後,才獲得最佳男歌手榮耀、長達二十年持續不輟地認養資助貧童的公益活動……。
就連將在今年四月發行新專輯,也磨了七年之久。哈林說:「七年前出一張自己的精選集後,本來想說是最後一張了,現在出片,大概也不會賣得太好,但我已經不在意這些了,只要我全力以赴,即使只有感動幾個人,我都會很有成就感!」「就像參加鐵人三項,我也沒得第一,但戮力完成全程後,卻感到無比的自豪與滿足!」
庾澄慶
出生:1961年
現職:歌手、主持人
學歷:台北工專
成績:2011年參加台東鐵人三項以3小時20分完成全程
超馬冠軍關家良一:把挫折視為理所當然,然後接受它!
關家良一(圖片來源:遠流出版提供)
關家良一,原本是機械工程師,一九九二年開始跑步,「當時的理由很單純,只是為了消去我的啤酒肚而已。」沒想到,這一跑就是二十年,如今已四十五歲的關家良一,成了日本知名的超級馬拉松跑者。
過程中,他二度得到超馬界頂尖的希臘斯巴達超級馬拉松比賽第一名,一一年在美國拿下惡水超馬賽第二名,是亞洲第一人;他還完成東吳國際超馬七連霸,因而在台灣擁有高人氣。
超級馬拉松(簡稱超馬)指的是里程超過四十二.一九五公里,或是十二小時、二十四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比賽。要成為超馬王者,平常就要有紀律地訓練,發揮毅力和耐力,這也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從跑步中獲得健康與友誼
朋友變多,身體保持健康,身心自然維持均衡,接下來的連鎖效應,則是變得正面思考;關家良一是這樣解釋跑步與正面思考的緊密關係:「在跑步的過程中,身體疼痛與不適是難免的。而一趟比賽下來所磨練的,就是你如何把這些疼痛視為『理所當然』,然後再冷靜地接受這些『理所當然』的痛苦……。」
環台義跑第七天,從台東加津林前往墾丁途中,關家良一(左)依舊笑容滿面。(圖片來源: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提供)
關家良一參與法國蘇傑舉辦的48小時賽事,靠的是堅毅與恆定速度。(圖片來源:關家良一提供)
跑步教關家良一的一堂課,或許就是「淡然接受那些令人不悅的事,不讓情緒困於挫折的泥淖之中」。他肯定地表示,「不能完成比賽的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被負面情緒打敗。」
因此,他把「欲速則不達」當作座右銘,不要得失心太重、不刻意追求結果,腳踏實地做現在能做的事,就會有好結果。若太慌張,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疼痛感受中,結果不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就是以失敗收場。
當然,要有傲人的成績,勢必需要大量的練習,而大量練習之餘還要兼顧工作和家庭,就必須取得公司和家人的理解。對於這個問題,關家說,除了要盡可能地保持跑步與工作、家庭之間的均衡外,更重要的,是要讓旁人很清楚的看見:「喔!那個傢伙因為跑步而變得更好了。」
雖然跑到腳底起水泡,但關家良一依舊一派悠閒地喝著啤酒。(圖片來源: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提供)
他笑著說,這要讓旁人看到你變好,甚至也開始想要跟你一起跑步,「這樣,就不會引起周遭人不滿啦!」
這麼多年來,關家當然也遇過低潮。○五年,他多場比賽都表現不佳,大家都說他「開始走下坡了」。他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結果總是不盡人意,不過他想:「想這麼多也沒用,反正就忘記一切,專心跑就對了!」繼續拚命練跑。結果「二○○六年台北世界盃二十四小時超級馬拉松」比賽成功拿下第一,比自己的最佳紀錄還多出將近四公里,正式宣告復活。關家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從此我更相信,越過一個障礙,就會變得更強!」
對關家來說,跑步就是人生。他說:「跑步帶來很多交流,我也從中學到很多事。我認為跑步和柔道、劍道、茶道等一樣,都是一種『道』。它有深奧的含義,不是幾分幾秒等數字能表現出來的。」跑步有快樂、有殘酷,他希望未來透過跑步,繼續成長。
關家良一
出生:1967年
現職:機械工程師
學歷:神奈川工業高中
成績:二度得到超馬界頂尖的希臘斯巴達超級馬拉松比賽第一名;2011年拿下美國惡水超馬賽第二名,是亞洲第一人;完成東吳國際超馬七連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