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的台大校長遴選結果揭曉,由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出線。雖然他在醫界、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但行事低調,外界更鮮有人清楚他的私人生活。這樣一位散發神祕感的學者型人物,如何能成為來日引領第一學府航向國際社會的掌舵者?
如同以往,這次台大校長競爭依舊激烈。投票前夕,楊永斌、楊泮池等熱門候選人都傳出不利消息,「能怎麼辦?只能一笑置之啊!」楊泮池無奈表示。
在巴洛克風格的台大醫學人文館內,一樓大廳角落分別擺著杜聰明、魏火曜等前任院長的半身銅像,而大廳旁是一道狹長拱廊,午後陽光斜射進來,在磨石子地板上鋪墊了一層淡淡歷史情懷。這裡已經嗅不出一絲激烈選戰後的殘餘硝煙……。
首位本土博士校長 社會責任比國際排名重要
「杜聰明教授和李鎮源教授對蛇毒的研究做得非常好!這是他們一九五○年代的筆記。那時候的環境多惡劣!卻還是可以做出對人類很有貢獻的事情。」楊泮池在拱廊旁的房間,向我們介紹玻璃櫃中的舊文物,不疾不徐的語氣一如他給人的印象,沉穩踏實,但微微上揚的聲調透露出他的興奮,「歷史的傳承讓學生很proud(引以為傲),會向任何一位外賓介紹我們的醫學院是什麼、有什麼樣的老師。我期待台大每一個院所都是一樣。」
著重人文教育的用意在於,喚起學生的「社會責任」與「利他精神」。
醫學院在楊泮池任內已舉辦「利他獎」多年,規則為每年請學生寫一份傳記,陳述自己做過的利他事蹟,並由學生公開評選。「只有醫學院舉辦不夠,工學院、人文社科院、法學院學生也應該這樣,因為他們以後可能是社會中的leader(領導者),當leader一定要有這種想法,否則他的企業沒辦法幫助社會。」這也是他參加校長遴選的初衷。
楊泮池在諸多場合總愛用前台大醫院院長魏火曜教授的名言勉勵學生,「為良醫,不為名醫。」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
楊泮池過去的學生、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主治醫師蔡宏斌表示,楊泮池從自身做起,讓這個獎項更具說服力。他舉例,「現在醫學院開設醫用台語教育班,就是楊院長推動的。他認為身為一位醫生,必須用病人的語言去看他的病,這才是真正的融入。」
凡事以利他角度思考的楊泮池,無論是面對醫學院學生或臨床上指導後進醫師,更展現了相當難得的親和力。
在現任台大醫學院學生會會長劉政亨眼中,楊泮池是一位尊重學生的老師,「只要有學生在場,院長都會讓學生當主角。」他談起去年度的例行院內教師研討會,「老師們都會到溪頭開會,本來學生只有兩個名額,我問院長其他幹部能不能去,他就破例讓十位幹部參加。」
同時,楊泮池還將會議主軸由「如何教學、輔導學生」,改為讓學生發表「最近辦些什麼活動、老師們該怎麼支持學生。」
楊泮池持續超過十年,每周花一晚指導實習醫師判讀、畫X光片。「台大每天有數千張X光片,遇到那種很少見、有異狀的,楊教授和其他幾位教授就是最後的諮詢者。」蔡宏斌說。
輪值的實習醫師抱著X光片到胸腔科找楊泮池,他都會叮囑對方該注意些什麼。「看一張片子五分鐘,至少有二、三十張,每次都要兩、三個小時,你可以想像他多有耐心。他不擺架子,像是叫學生畫片子結構,自己也會在旁邊一起畫。那種教學的溫暖累積下來的人脈,是外界看不到的。」
▲點擊圖片放大
特殊領導風格 藉身教打造團隊榮譽感
蔡宏斌以個人進入台大醫院服務的親身經驗,說明了這一點。一九九九年,蔡宏斌進入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當時的他,由於不是一脈相承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加上臨床經驗不夠扎實,對於加入台大內科醫師團隊感到相當吃力。所幸楊泮池對他們的關懷一點都沒少,「那時候他已經是內科主任了,我才只是一個跟不上腳步的小菜鳥,他對我們說的那句話我一直記得,『我的內科主任大門永遠開著,有問題就來找我。』」
在楊泮池要求團隊落實既有的輔導機制,要求總醫師耐心指導跟不上進度的新進醫師之下,半年後蔡宏斌已能步上軌道、融入團隊合作。
四年後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來襲,此時蔡宏斌已升為總醫師。面對當時風聲鶴唳的社會氛圍,許多實習醫師的父母紛紛要求院方讓兒女請長假,他回憶道,「那時先由院長李源德宣布,實習醫師如果不來上班視同曠職,甚至退學;而內科主任楊泮池則要求我們用愛的教育和紀律穩住實習醫師陣腳。接著就是層層分工,由實習醫師診斷症狀輕微的病患,住院醫師診斷需要照顧的病患,總醫師直接督軍隔離室病人。」
「正因為楊院長當年對我們的教育是不斷地關懷,讓我們在這種危機時刻不會想逃跑;而我們不逃跑,下面的人才管得住。」蔡宏斌認為,「如果李源德扮黑臉,那楊泮池就是白臉。」大家都將抗煞成功歸功於李源德,但若非楊泮池長年耕耘,經由愛的教育與鐵的紀律訓練出扎實內科團隊,就沒有抗煞英雄。
蔡宏斌回想SARS高峰期過後,○三年七月的全國內科醫師招生,相較於長庚醫院招不足額,台大內科竟依然爆滿!「過去台大的醫師派系鬥來鬥去,所以團隊戰力很差。但這時候楊泮池帶出來的團隊風格,讓我們覺得在這個團隊與有榮焉!也讓台大內科醫師意外地在SARS過後,打響了名聲。」
「成為良醫」向來是楊泮池(中)對醫學生的期許,教學時他也展現無比的耐心與親和力。(圖片來源:楊泮池提供)
國際化新定義 發展全球華人學術中心
早在一九八四年,楊泮池於兩伊戰爭期間,因外交合作赴沙烏地阿拉伯行醫兩年,這趟經歷帶給他深刻的反思,「他們的宗教思想、對疾病、對生命的價值觀完全不同,我回來後才驚覺,台灣的醫學教育都是承襲西方、竟完全copy(複製)別人。」
一九八六年回國後,楊泮池開始注意到台灣的肺癌病人和白人的病因不同,例如肺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一位,卻有超過九○%的患者沒有抽菸。「我一直覺得這是我們華人的問題,必須由我們自己解決。」
楊泮池開始撰寫研究計畫申請經費,卻一再碰壁,他持續遊說同事、外校學者加入研究,對於幫助國內的肺癌治療終於有了成果,在最近四年內,讓肺癌病人五年內存活率從一五%提高到三二%,成長逾一倍,「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楊泮池說。
肺癌研究的經驗,讓楊泮池產生莫大的信心,他給了國際化不同的定義,「大家都想著國際化一定要去學別人,但為什麼不讓別人的國際化來學我們?」他認為,在許多特殊領域,尤其人文社科方面,因中國受限於文革之故,讓台灣占有領先全球的利基,因此「不管是歷史、經典、文創,要讓他們變成一家學說,你要了解華人文化應該在這裡。」
「我們要讓人家來這裡學東亞的文化、華人的文化,讓所有人知道,台大是這樣的一個中心。」楊泮池依舊沉穩的語氣,掩蓋不了那股從容的自信與雄心。
楊泮池
出生:1954年
現職:台大醫學院院長、中研院院士
經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大醫學系學士
得獎紀錄:台大教學傑出獎、第31屆(1993年)十大傑出青年、教育部學術獎及國家講座、國立台灣大學研究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