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父親寄來的剪報,讓他種下當法律人的芽苗;熱愛歌劇的他,選擇留學德國,因而接觸葡萄酒;如今,他是台灣能同時撰寫葡萄酒書及釋憲意見書的人,他不住豪宅、不懂財經,自許為精神貴族,他是陳新民,顛覆一般人印象的大法官。
如果你在「GOOGLE」搜尋欄中打入「陳新民」三個字,立刻跳出來的經常查詢關鍵詞,分別會是「陳新民 大法官」、「陳新民 葡萄酒」。無論是大法官或是葡萄酒專家,指的都是同一個人:現任司法院大法官,陳新民。
印象中,念法律的人是枯燥無味、是一板一眼,但這位大法官不一樣,聽到歌劇,他能朗朗上口;嗅到紅酒,他能品頭論足;看到古董、藝術品,他懂得鑑賞收藏;當然,遇到了法律問題與憲法爭議,他更能提出兼顧人文情懷、獨到的專業法理見解。
今年一月,陳新民出版新書「釋憲餘思錄(卷二)」,這是他收錄近兩年來所提出的大法官解釋之不同或協同意見書,共三十萬字之多。而同時,他也出版同樣是三十萬字的另一新書,卻是酒書,名為「酒海南針」。
這本酒書,羅列世界各種葡萄產區與種類,共一百種、三百款的美酒。而特別之處,乃是每款酒在臺灣的售價,每瓶都在兩千元以下。格外適合葡萄酒愛好者,進入到「鑑賞級」境界的指南。這是他第四本葡萄酒書,自從第一本稀世珍釀—世界百大葡萄酒(一九九七年)、第二本酒緣彙述(二○○四年)、第三本揀飲錄(二○一○年),都是獲得臺灣品酒界熱烈歡迎。其中稀世珍釀與酒緣彙述都獲得二○○八年西班牙馬德里世界美食圖書大展中,「世界酒項」的首獎,已獲得世界級肯定。
就像天秤般,他以右手理性分析法理來釋憲,左手則能感性地品味美酒與人生。
「才華洋溢的法學界奇葩!」這是陳新民台大法律系同學、執業律師陳家駿對陳新民的評論,他更強調,和其他的法律人不同,陳新民很早就決定走學術路線—「立志要當大法官」。
「高中聯考的志願表,我只填法律系」,陳新民開始回憶他融匯理性與感性的人生起點,這個起點,「來自於一則父親寄來的剪報」。
▲陳新民品飲葡萄酒多年後,精選300款2000元價位的好酒編輯成冊。
一則剪報 立志踏上大法官之路
高二那年,陳新民在台北賃居就讀建中,收到爸爸寄來的一則自立晚報的剪報,標題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內容則是報導當時一則新聞:翁岳生教授經總統提名擔任大法官,時年四十一歲。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法官。文中特別強調翁教授出生於貧困的農家,只能就讀公費的師範學校,並在任職小學老師時,努力自修考上台大法律系,日後並拿到德國留學的獎學金。這則剪報,對於正處徬徨少年時的陳新民來說宛若一盞明燈,當下他立定志向,以翁岳生的成就自許—拚到台大、德國深造、成為大法官,成了他對自己的路線允諾。
大學聯考時,成績甚好的他,一直深信自己毫無問題就能考上第一志願「台大法律系」。竟然在兩科考試(歷史及三民主義)時,太過有自信,「我只花了十五分鐘就交卷,得意洋洋地走出試場」在沒有仔細檢查下,竟以「一分之差」,進入第二志願政大法律系。
儘管政大法律系也是頂尖的好學校。日後政大同班同學的表現,也毫不輸於他日後台大法律系同學,但這對陳新民而言,無異是一次沈重的打擊!「年輕氣傲」是他對自我的檢討;但也因為跌了這一跤,讓他迴異於絕大多數剛上大一的新鮮人,陳新民沒有沈浸社團、享受自由的空氣,反而比在準備聯考時更加努力,繼續苦讀,並且自修德語,果然在大一結束的暑假期間,他就順利回到自己預設的軌道,插班進入台大法律系。
嚮往德國 自修打下深厚人文底子
對於法律系的學生來說,由於我國法律乃透過日本繼承德國的制度,想要出國鑽研,不是選擇日本就是德國;陳新民之所以選擇德國,除了依尋「翁岳生路線」之外,也與高中時迷戀上德國著名作家赫塞(Hermann Hesse)的許多作品,例如《荒野之狼》、《徬徨少年時》、《鄉愁》等,同時又對西洋古典音樂、特別是聲樂與歌劇入迷,許多大音樂家,例如貝多芬、莫札特及華格納都是德國人,因此,德國在陳新民年輕的心目中,除了是法學聖地,也是充滿著藝術文學與音樂的浪漫之國,更增加了他前往德國的憧憬與動機。
然而,陳新民人生的轉捩點,是遇見德國漢堡大學的包惠夫博士(Dr.Wolf Baus);插班到台大法律系二年級,他旁聽了外文系三年級由德國來台交流的包惠夫教授講授的德國現代文學課程。包教授全程以德語教學,對初來乍到的陳新民來說,雖然只有一年的基礎德文文法,但毫無說與聽的能力。剛開始有如鴨子聽雷,但努力一番下來,在一學期之後,已能和聽懂大半,且能與老師交談。包教授也是古典音樂迷,陳新民大學三年中持續旁聽包教授課程,直到畢業為止。每週都與包教授「分享德國歌劇及品酩台灣紹興酒」;自此,他對於德國更加心神嚮往。
為了在前往德國前先奠定法學基礎,大三時他正式選修留學慕尼黑大學民法教授王澤鑑在研究所開設的法學德文課,這也是前所未有之例,結果他以高分修畢。同時,也開始自修閱讀德國憲法教科書,結果讓他受到翁岳生的青睞;陳新民記憶猶新的表示,大三選修了翁岳生教授的行政法,上學期行政法期末考後,翁岳生教授看了他考卷上引用許多德文名詞,頗為吃驚,立刻把陳新民叫到研究室,當場送了一本德國最流行的憲法教科書(Maunz的德國憲法學)。
能從他景仰的大法官中得到一本德文原版書,「對當時還是大三學生的我來說,真的是一大鼓舞與肯定。」也引起同班同學不少欽羨。大學畢業前他也多次翻譯德文小說,賺到人生第一筆稿費;此外,也將德國大作曲家李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r Holländer)翻譯成中文,在臺大愛樂社的會刊發表;在此同時,陳新民也考過了德語出國留學考。
一九七八年大學畢業,陳新民馬上被徵召入伍服預官役,「因為兩眼視差過大,不能射擊」,入伍十天後離開軍營,剛好新聞局招考兩位法律專業,陳新民順利考入,擔任八個月小科員。在申請德國大學許可時,恰逢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山獎學金考試,從七百餘名中,只有十個錄取名額,陳新民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底,陳新民正式起程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追隨大師彼得‧巴杜拉教授。
▲陳新民在德國求學,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所到之處一定去跳蚤市場逛,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頭盔(下圖),就是他得意的收藏品。
品酒會友 與世界接軌的開始
來到他夢寐以求的德國,特別是能夠追隨天才型的巴杜拉教授,是他人生第二個轉捩點,巴杜拉教授二十四歲獲得博士學位,二十七歲便擔任正教授,治學十分嚴謹,工作也十分狂熱,幾乎每個月至少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巴杜拉教授也對於藝術十分喜愛,特別對文藝復興以後義大利藝術如數家珍,家中牆壁全部掛滿了藝術珍品。在他薰陶之下,陳新民也迷上了藝術品的收藏。而在大學時期,對古典音樂的「造詣」更讓巴杜拉教授及夫人對陳新民的青睞有加,巴杜拉夫人經常和陳新民一起唱德國藝術歌曲,留德三年巴杜拉夫婦與他留下了深厚的感情。當他返台前夕告別時,巴杜拉師母還雙眼垂淚不捨,這是很少留德學生能夠獲得指導教授夫婦如此熱情接待的例子。
幸虧有了獎學金的支持,以及留學語言與專業底子打的較為優厚的因素,使得陳新民能夠將讀書與開展見識齊頭並進。除了讀萬卷書,更會行萬里路;他在德國三年多的時間,總共離開德國十三次之多,尤其是在寫論文的時候,每三個月會完成一個章節,完成後,就開心背起行囊出國度假一周,放鬆回來後,再繼續下個章節。
也就是在這樣停停走走的過程中,陳新民認識了酒。
「當年留學時,德國的酒還很便宜,以白酒來說,一瓶五塊馬克左右,合台幣才七十多元,有時新酒甚至比礦泉水還便宜,印象中有學長為了省錢,把酒當水喝,每天都醉醺醺。」三年留學生活,幾乎喝透了白酒,這也注下了陳新民與葡萄酒的不解之緣,「幾乎每隔兩天,我都要和室友共飲一到兩瓶。」
有趣的是,在陳新民學成歸國之後,他選擇定居在當時外國居民較多的台北天母地區,「住在這裡,就是為了方便買到進口的葡萄酒。」
喝出心得 名列台灣葡萄酒三劍客
陳新民非常贊同「葡萄酒為生命之泉」,他表示,每一年的葡萄因為天氣變化有所不同,釀酒師針對品質來釀造,除了是技術的考驗外,更是釀造工藝的極致表現;「懂得葡萄酒,除了是品味,更是社交生活重要的一環。」陳新民在台灣、德國、美國交到的好朋友,都因為品酩,「朋友越喝交情越厚。」
國際葡萄酒作家協會(FIJEV)會員、也是輔仁大學教授的楊子葆,是陳新民在台灣的品酒朋友之一,也是他出版葡萄酒書會邀請的推薦序作者,「最近一次共飲,是在以川揚台菜聞名的銀翼餐廳,試了十多款酒,包括陳新民剛出版《酒海南針》封面上的教皇新堡白酒」楊子葆表示。
被稱為台灣葡萄酒三劍客的顏慶章、陳新民、楊子葆,雖然都是葡萄酒專門作家,但各自有其抒寫的角度及看法,而且不衝突;去年十一月出版《葡萄酒ABC》的楊子葆,多著墨在法國的酒,他表示,陳新民的酒書較多元,除了會介紹法國葡萄酒外,德國、義大利及來自新世界的智利、阿根廷多所涉獵。
陳新民鼓勵年輕人接觸葡萄酒,「與世界接軌的開始,特別是對外國人來說,葡萄酒為common language。」他更指出,與外國人談酒,不要談茅台與高粱,因為他們不懂,也不一定喜歡那種高酒精與氣味。也不要談XO或昂貴的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因為太貴,且只能當作酌飲之酒,沒什麼太多談話頭。應當談談葡萄酒,但不能只侷限在五大酒莊,「因為對他們來說,只談五大酒莊是俗氣的,不免有炫耀成分在內。」這也是他書中要推薦二千元酒款的原因之一,希望更多人可以喝得起,尤其是年輕人。
▲日本暢銷葡萄酒漫畫《神之雫》第27集,描述了楊子葆與陳新民共飲的趣事。
引用雋語 將生冷釋憲書變淺顯易懂
「要了解葡萄酒,除了透過品飲過程的味覺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看葡萄酒書,而且每年都要閱讀,才知道葡萄酒的新資訊。」陳新民特別強調。
對於陳新民來說,不只出葡萄酒書,他每兩年會出版近三十萬字的釋憲意見書,但他的釋憲文章,不僅文筆流暢(這要歸功於他在擔任大法官前,曾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員達二十五年,並經常為報刊雜誌撰寫專欄與散文),同時每篇意見書前頭,都有一句相關的「引言」,乃是他博覽群集後,所精心挑出的名人雋語。
例如《釋憲餘思錄》(卷一)一書中,他在討論一則關於社會秩序維護法關於處罰賣淫者的合憲性問題上,所撰寫協同意見書上,他引述了德國大文學家歌德所說的一句話:「給予被虐者尊嚴,並施愛心於卑賤淪落者,乃是藝術家與具仁心者應為之重要工作。」表達了大法官應當對於受生活所逼的可憐娼妓們,給予一個有尊嚴的法律地位。
他擅於以散文式的筆觸鋪陳,讓人可以淺顯易讀生硬的釋憲法條。
對陳新民來說,他既不熱衷住豪宅,也對財經等問題沒有強烈的興趣,但熱愛藝術、歌劇、品酒而豐富心靈,並自許「精神貴族」,他常說:「我沒有錢,但很富有(Rich)。」
陳新民
出生:1955年
現職:司法院大法官
學歷: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台灣大學法律系
陳新民推動台灣社會役的先驅
二ooo年七月台灣社會役正式實施,是歐洲之外第一個社會役的國家,陳新民可以說是推動台灣會役的先驅。
對於社會役(兵役替代役),陳新民的印象來自於德國,他表示,一九八o年當他在德國幕尼黑大學攻博士學位時,有位教授憲法的蕭勒教授(Heinrich Scholler)由於兩眼幾乎全盲,上、下課時會由一位德國年輕人扶持,後來得知這位年輕人就是德國社會役的服役者。
德國社會役的實行在一九六一年,每年約有三萬多名役男服役;台灣的社會役始於一九九二年陳新民受青輔會之託,研究台灣社會役的可能性,他於一九九三年提出十萬多字分析社會役取代兵役的可行性,但當年因為台灣兵源不足,學界、政府部門大力阻礙下,並沒有實行。
但陳新民並不放棄,引用歐洲實行社會役的觀念理論及實務經驗,並於一九九四年出版《軍事憲法論》,漸而得到關注,並受到推動社會役團體的回應,更在丁守中及簡錫?兩位立法委員的支持下,台灣社會役制度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