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台灣紡織雙雄崛起——聚陽、儒鴻經營令人動容

台灣紡織雙雄崛起——聚陽、儒鴻經營令人動容

2012-08-16 13:54

東南亞具備關稅及成本優勢,確為當下成衣業所需,台商捷足先登,全球第一。聚陽與儒鴻分別在平價成衣及機能性服飾外銷開創新風華,證明台灣不是沒人才!

聚陽、儒鴻兩家台灣紡織公司,分別在平價成衣及機能性服飾外銷開創全球新風華,在目前台灣產業高喊轉型中,最為彌足珍貴,令人動容。

台灣不是沒人才,是坐在辦公室擬定產業政策的高官與御用經濟學者,每個都像過客,不走入民間,不細細地、頻繁地、持久性地撥心問蒼生,不長期與企業相融於心,這才令人痛心!

台灣不是沒人才,是台灣已無大型企業成串存活的能量,關鍵不在人才,是台灣企業個體發展所應呈現的適性規模,才是台灣產業發展當下的最關鍵。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訂單生產、大量化、備庫存)已完全不適合台灣,過往台灣階段性的大型企業代工興盛模式,將逐漸凋零,原因很簡單:台灣國力不夠,又要面對中國崛起,議價內容已蕩然無存!

夾縫中要勝出,台灣需要的是中小企業的刁鑽與靈巧, TPS生產線模式(早已風行汽車業的豐田生產模式,不備庫存,創新製程,少量多樣,一條生產線一天可換八種產品)將成就台灣新起的產業模式,它們不需天才型的人力,要的只需膽識與躬身力行能量,這個,台灣並不缺啊!

聚陽周理平董事長、儒鴻洪鎮海董事長給全國老百姓最興奮的答案是:台灣不是沒人才。

本文由工作夥伴薛瑋德(一九八八年~,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陳俊佑(一九七六年~,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草擬初稿,再由我細修,並融合我長期在第一線走訪請益創業家對台灣產業發展想法後完稿,願與讀者共勉。

台灣紡織業自力更生,憑扎實研發能力,近年已成世界機能性紡織品重鎮,Nike、adidas等早已是台灣紡織業忠實客戶,近來對品質要求更嚴格的日本亦提高對台灣的進口比率,年成長達三六%,誰說台灣沒有人才?

聚陽(一四七七),股本十六.三一億元,為台灣最大成衣代工廠,早於二○○九年積極將生產線由中國大陸轉移至東南亞,目前二十三個廠生產線分布全球五個國家,其中中國大陸生產比重僅一○%,預計於一二年降至九%以下,生產重心專注於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聚陽專精於平價成衣製造,對衣服材質、款式無一不了解,能主動給予客戶意見,而不是完全依照客戶要求製造產品。也因如此,美國各大通路商如Walmart、Target想跨入自有品牌時,聚陽都能成為最佳合作夥伴。

從美國市場看,雖然成衣品牌如Kohl's、J.C. Penney等仍占五成市占率,但大型通路商成長更快,市占率從過去的五%~一○%,成長至今為三○%以上。聚陽與大型通路商合作緊密,從設計到製造皆由聚陽包辦,直接銷售予通路商,少掉中間代理商的抽成,利潤更高,是台商創造高經營績效的典範內容。

聚陽一○~一一年合併營收為一四一億元、一五一億元,稅後EPS(每股純益)為五.九一元、六.九二元,一二年前七月合併營收八十八億元,年增九.一%。第一季合併負債比三五.六%,流動比與速動比為二四四%、一七一%,優質財務結構且無銀行負債,再加上與美國大型通路商的合作優勢,成長動能相當清晰。

儒鴻(一四七六),股本二十一.一億元,專精機能性成衣製造,整合織布、染整、定型、成衣一條龍製造,針織布技術領先全球,生產基地集中東南亞,近來因產能滿載擴建新廠;今年初於柬埔寨收購同業廠房,並在六月再購地蓋新廠,預計明年四至五月量產。此外,今年董事會通過於越南第二期擴建計畫,在東南亞擴建新廠的動作積極。

全球運動服飾一○年市場規模約五七六億美元,預估一六年成長至六四八億美元以上,複合成長率一二%,其中機能性服飾一○年市場約六十七.五億美元,預估至一六年可達七十九.五億美元,複合成長率二○%,超過整體平均值,為運動服飾產業的主要成長動能。

以代工出口為主的國家如台灣及東南亞,機能性紡品出貨每年成長率達一○%以上,儒鴻掌握領先技術,平均毛利率逾二五%,明顯高於同業約二○%毛利率,創新拉出利潤,儒鴻寫下台灣最珍貴的產業轉型,其近來開發出的不透風針織布,已大幅穿越只有平織布才能不透風功能的障礙。

儒鴻一○~一一年合併營收八十五億元、一○六億元,稅後EPS三.六二元、五.六元,一二年前七月營收六十九億元,年增二○.六%。第一季合併負債比三七.六%,流動比與速動比為一五七%、八○%,其機能性服飾的高成長內容,為台灣產業轉型開創嶄新模式:生產(成本優質)或設計(觀念符合時潮)雙領先,自生能量自然強。

紡織產業除供應鏈轉移至東南亞,該地區的高成長也很明顯, Nike二○○○年營業額從九十億美元成長至一○年的一九○億美元,成長率一一一%,美國銷售比重從五○%降至三四%,國際市場從三九%提高至五三%,主成長即來自於東南亞等新興國家。

再從美國進口數字觀察:一一年較一○年總進口量衰退四%,但從東南亞進口的成長率則為正值,菲律賓一一%、柬埔寨一○%、越南五%、印尼四%;歐洲自東南亞進口成長同樣明顯,柬埔寨成長四五%最高,東南亞具備關稅及成本優勢,確為當下成衣業所需,台商捷足先登,全球第一。

 

聚陽與儒鴻成就出的故事,是台灣人的光榮、台灣人才的驕傲,對坐在辦公室高談闊論的御用學者是當頭棒喝,台商要的是貼心的關心與相融,不是口號上的呼喊,台灣有的是人才,衝吧!

 

紡織業

領先在東南亞布局的成衣廠商,其效益正逐步顯現在優異的財報上。(攝影/陳永錚)

以精準音樂推薦演算法提升用戶黏著度

 

喜歡音樂的人對 Spotify 應該都不陌生,Spotify 的營運地區涵蓋全球 61 個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用戶,皆可無限制的聆聽歌曲,差別只在提供音樂服務給免費用戶時,會穿插廣告以賺取廣告收入。

 

我個人是 Spotify 的忠實用戶,主要原因是 Spotify 推薦的歌曲實在是深得我心。所謂推薦歌曲指的是 Spotify 會根據某用戶聆聽音樂行為,找出其他音樂品味類似的用戶,並把其他用戶也喜歡、但某用戶尚未聽過的音樂推薦給他。另外,Spotify 也會蒐集並分析網路上的評論,為每首歌標記曲風,而對那些較無用戶行為與評論可以參考的新歌,Spotify 則會根據音頻去分析歌曲本身的風格,然後,再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風格類似的歌曲。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此我就不贅述演算法的細節。

 

而隨著 Spotify 的用戶持續增加,這些聆聽音樂的行為資料庫也變得更加龐大,不僅音樂推薦系統得以優化,還能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黏著度。關於用戶黏著度,根據Spotify 於 F-1 揭露的數字,平均每月流失率 (Churn Rate) 從 2015 年的 7.7% 降低至 2017 的年 5.5%,而這個數字與許多同樣提供訂閱制服務 (Subscription Model) 的公司相比,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顯示用戶黏著度的 DAU/ MAU (每日活躍用戶/ 每月活躍用戶) 由 15Q1 的 37% 上升至 17Q4 的 44%,Content Hour per MAU (每月活躍用戶聆聽音樂時數) 則由 15Q1 的 19 小時上升至 25 小時,在在都顯示了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成長。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營收持續成長,然高昂權利金卻為未來獲利性增添變數

 

Spotify 的營收成長狀況相當健康,2015-2017 的年營收分別為 US$ 2.4 billion、3.6 billion、5.0 billion (註 2),分別年增 79%、52% 與 39%,其中音樂串流收入貢獻了將近九成的營收,另外一成是廣告收入,2017 年底的月活躍用戶數與付費用戶數則分別為 159 million 與 71 million。

 

Spotify 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用戶的訂閱費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然而,由於 Spotify 需支付唱片公司高昂的權利金,淨損也逐年增高。三大唱片公司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Warner Music Group 和 Sony 掌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音樂版權,若再加上 Merlin Network,Spotify 有高達 87% 的串流量來自這四家公司,唱片公司擁有相當強的議價權,也因此 Spotify 所需支付的授權金始終居高不下。

 

Spotify 和唱片公司之間的授權金採營收抽成,或是依用戶數與歌曲播放次數計算 (註 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意味著 Spotify 的成本至少將隨著使用者和營收的增加而等比例成長,並沒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導致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1-20% 的水準。相較之下,同樣提供串流服務的 Netflix 只需支付一次影片授權成本,因此毛利率隨營收放大,由 2012 年的 12.6% 一路上升至 2017 年的 32.4% (這也解釋了為何 Netflix 享有 7.9 倍的市場營收比,相較之下,串流音樂服務因高授權成本壓低毛利率,因此 Spotify 與 Pandora 只有 4.3 倍與 0.8 倍)。再扣掉研發、行銷、人事與財務成本後,Spotify 2017 年仍虧損 US$ 1.5 billion,於是許多投資人對串流音樂是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抱持著高度疑問。

 

Spotify 淨利率逐年下降,使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性存疑 (資料來源:Spotify F-1)

 

Spotify 的競爭者,如 Apple Music、Amazon Prime、Google Play Music,都有大公司撐腰,甚至有資源推出自己的音響設備。對這些大公司來說,音樂串流只是他們主要產品服務之外的附加服務,即便本身是個低利潤的商業模式,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整體體驗,集團永遠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個低毛利的生意,相較之下,須憑一己之力撐起這個商業模式的 Spotify 便顯得十分艱辛。

 

掌握用戶行為或許能為公司取得更低的授權成本

 

老實說,Spotify 是否能成功壓低授權成本並提升獲利,沒人能說得準,但近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唱片公司已願意在授權金上讓步。Spotify 在 2017 年已與 Universal Music Group 談定合約,只將旗下的音樂內容提供給付費用戶,而非所有用戶,唱片公司就會降低授權金額,因此,公司毛利率也由 2016 年的 13.6% 上升至 2017 年的 20.8%。

 

另外,我認為 Spotify 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上億用戶的資料與音樂偏好。Spotify 在 2017 年推出 Spotify for Artist,亦即將用戶的基本資料與聆聽行為,如居住地區、聆聽音樂時間等,提供給唱片公司,幫助他們理解聽眾的喜好,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取得更多的聽眾與追蹤者,進而提升在 Spotify 上的能見度,甚至創作出更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料,估計將能使 Spotify 有更多的籌碼去取得更低的授權金。

 

Spotify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財務預測,其中提到今年營收將成長 20-30% 至 US$ 6.0-6.5 billion,付費用戶也將由去年的 71 million 持續成長至年底 92-96 million。不過,公司對今年毛利率的預測為 23-25%,仍維持在 17Q4 24.5% 的水準,這似乎預告今年尚無法與唱片公司重新談判營收分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雖然眾多大公司競相投入串流音樂服務,但 Spotify 畢竟是唯一專注於此服務的公司,也是最願意投入資源、並不斷優化消費者聆聽體驗的公司,因此,Spotify 的用戶成長與顧客黏著度皆相當健康,未來預計也將維持這樣的態勢,而股價表現也證明了投資人認同 Spotify 的價值與未來成長性。只不過,公司最終是否能將串流服務轉化為一門能營利的永續生意,或許就只能看它是否能夠將用戶行為資料轉化為對唱片公司有用的資訊,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而這也將是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註 1:各家公司的 2018 年營收預估來源如下 (1) Spotify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取營收年增率 20-30% 中間值之 25% (2) Netflix 參考 18Q1 財務預測 之年增率 36% (3) Pandora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 年增率 7-10% 中間值之 8.5%。

 

註 2:F-1 原幣別為歐元,此處以歐元/美元匯率 1.23 換算成美元。

 

註 3:Spotify 支付權利金的方式與用戶付費與否有關,若是付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用戶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若是免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歌曲播放次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

 

不想錯過對數位經濟的深入分析,請關注AppWorks的FB粉絲頁

 

作者簡介:

現任AppWorks分析師,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延伸閱讀
搞懂人性弱點 不愁行銷切點
搞懂人性弱點 不愁行銷切點

2024-10-16

想刺青的深屬理由
想刺青的深屬理由

2024-11-06

婚姻失敗的原因
婚姻失敗的原因

2024-11-13

45歲上班族預計60歲退休,月花5萬、每年出國1次,要準備多少退休金?用4%法則和4個步驟估算
45歲上班族預計60歲退休,月花5萬、每年出國1次,要準備多少退休金?用4%法則和4個步驟估算

2024-08-19

退休後,罹癌竟要花400萬元治療!沒具體思考過這4件關鍵的事,第二人生財務危機感暴增
退休後,罹癌竟要花400萬元治療!沒具體思考過這4件關鍵的事,第二人生財務危機感暴增

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