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半百的人一定能體會到,智慧的累積只有靠時間,才能使你成熟地了解。」前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用生命經驗,暢談她對人生的看法與定義,也強調社會大眾應該發揮善的力量,引導孩子走向正途,避免悲劇的發生。
此篇文章摘錄自前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所演講的「生命的修煉和實踐」,她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認為人心的導正,必須從教育開始扎根,並尊重孩子的發展。
大概是從開始懂事的時候,心裡就常常出現許多疑惑:為什麼事情總是不盡如意?為什麼大人的世界總是複雜到讓小孩摸不透、搞不懂?我生下來到底要做什麼?
生命是為了自己,能念好書,有好的工作,然後可以賺錢,也許會有一個好的家庭、好的子女等等。或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要努力認真,並非一件難事,但這就是生命的全部嗎?
生命的意義不只如此。走到今天,我覺得人生其實真的就是一趟修煉。從年輕到中年,我們經歷很多事,過程裡頭總有各種衝突,這些衝突則會一再挑戰我們的正直。所謂修煉,就是要在這些事情、這些衝突當中,維持正直的心,善良對待別人,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修煉之一。正直是一個大方向,大方向對了,才能進一步追求生命的實踐。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生命的重要意義就是理想的追求。一個生命誕生,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自我使命,把歷程做得豐富,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我做的每一天,都對得起社會大眾、心安理得。天道無常,會發生怎麼樣的事情,我無法預料,但等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我一定會覺得我無愧於這一生。
很多年輕朋友,處在摸索期間,像我大學四年級的女兒一樣,總是會問:大學畢業後要做什麼?她開始疑惑,是要繼續讀書以便未來找更好的工作?還是跳脫原有的計畫,開創新的事物?我回答她:就照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持續努力,不管有多困難,最後達到目標,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歡喜。
過去我們都認為,只有知識追求、拿到好學位、找到固定職業,才是最令人羨慕的狀態,社會用這種標準來衡量每一個人的價值。可是現在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是獨特的,所以追求的理想也就各自不同,更要有勇氣去追尋。
過去,有很多台灣父母把小孩送到國外,就是認為歐美的教育尊重小孩的適性發展,不會在班級上進行比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但反觀台灣,老師會把考試考得好的學生認定為好學生,反之為壞學生。這樣的標籤一貼,卻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自我放棄。
以新的眼光看待孩子們
因此,我們要以新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們,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一方面,讓他們在充滿疑惑的成長過程當中,能夠透過鼓勵與肯定維持正直的心,另方面,也讓他們更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實踐自己的理想。他們的生命,會因為這樣的扶持和鼓勵得到最大的喜悅。
前陣子看到很多新聞,真的覺得不可思議,台灣怎麼會變得這麼暴力。現在的問題是,好的人心是存在的,但是在哪裡?如果在他們的生命成長裡頭,曾經得到好的指引、好的幫助,會不會走到今天這個樣子呢?
由此可見,我們社會出現太多人群互助的缺口。想想許多弱勢族群、虐童、獨居老人、虐待動物等社會問題的發生,如果我們社會扶持、關懷的網絡夠密的話,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了。
學校是社會中很重要的網絡之一。老師每周仔細檢視學生的周記、聯絡簿,其實可以發現這個孩子的家庭、成長狀況有沒有問題。如果發現問題,學校可以立即給予學生照顧和幫助。
二○○○年台灣開始實行替代役,替代役的意義在於讓專長學歷的人,能夠為社會服務,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役」。當時教育部找來一群具有教育背景或教師證的替代役男,讓他們到偏遠地區服務,甚至是輔導中輟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有一位役男,一個人找回了十多位中輟生,他補足了正式教師無法兼顧的工作。
他怎麼找回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陪中輟生吃一碗牛肉麵。對中輟生來說,他就像大哥哥,願意與他們打成一片,就像交朋友,因此願意回到學校。
或許這些教育替代役男先前是一帆風順地取得教師證,但他們回到社會,卻變得更有同理心。他們曾經接觸過來自不同社經地位的小朋友,在正式成為教師的時候,也比其他教師了解如何給予孩子們適當的幫助。我想這就是一種善的循環。
■范巽綠
出生:1952年
學歷: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政治系學士
經歷:教育部政務次長、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