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窮困的移民之子,到學術最高桂冠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伊格納羅要分享的心法很簡單:「找到一個目標,然後用盡全力去做到,如此而已。」他64歲才開始跑的馬拉松,也是如此全力以赴。
投影片放的是他參加洛杉磯馬拉松賽跑的照片。「我六十四歲開始跑馬拉松,已經有四年了。」伊格納羅透露,五年前他第一次跑完這段四十二公里的路程,花了將近六小時,「現在我雖然又老了幾歲,反而只要四小時又八分就跑完了。」談起自己這項新的成績,伊格納羅的語氣,就跟剛拿到生平第一副棒球手套的小男孩一樣興奮。
受父親影響 養成凡事動手做的習慣
六十年前,由於家境拮据,少年的伊格納羅沒辦法擁有自己的棒球手套,只能跟同伴不用手套打棒球。「一個投球、一個打擊,捕手就是畫在牆上的正方形框框,」伊格納羅邊比畫邊回憶,孩童時期的紐約市街頭,到處都是玩這種克難式棒球的青少年。
電影「教父」第二集中,載滿歐洲移民的船隻緩緩駛經自由女神像的場面,正好是伊格納羅成長背景的寫照。父親是義大利海軍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跟著軍艦到達紐約港,隨後在此成家立業。「我父親不識字,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可是他是很好的木匠。」問起這一生之中誰對他影響最大,伊格納羅毫不遲疑地回答:「我父親。」
一家四口的生活完全靠父親的木匠收入為生,日子自然過得相當拮据;但即使如此,只要提出要求,父親幾乎從未拒絕,這讓他旺盛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滿足。八歲時,父親為伊格納羅買了一整套化學藥品,興奮的他立刻躲到地下室做實驗,差點把整棟房子燒掉,沒想到父親之後還替他辯解,「他在學新東西,為什麼不讓他試?」
「自己動手做」的習慣,也反映在他對生物學的喜愛上。同樣是十歲不到的年紀,有次伊格納羅在路上發現一尾剛斷氣的鱈魚,他立刻帶回家解剖,再跟課本講述的內容逐一比對。「當時我發現,魚跟人的器官構造居然那麼相似,對我來說實在太有趣了!」
對化學以及生物的濃厚興趣,再加上父親的意見,讓他走上學術研究之路。「我父親只對我說過一次『不』。」伊格納羅回憶,高中畢業後曾經想過當個修車技師,但父親卻堅持一定要他念大學,不能輕易放棄這些興趣。
大學畢業後,伊格納羅選擇繼續往研究所深造;但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是,除了主修的藥理學之外,又額外多選了好幾門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酵素學的課程。「我每個學期的課程比同學多了一倍。」他回憶,當時連指導教授都勸阻,已經到了研究生程度,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深造就好,為什麼還要上那麼多課,平白增加自己的壓力。
但對伊格納羅來說,這卻是把研究做好的必經之路。「其他人的作法是,如果我需要那些領域的知識協助研究,問人或閱讀文獻就好了,但我就是得統統都知道。」現在回想起來,他很慶幸自己當初做了這樣的決定,「背景知識愈廣,就愈能發現重要的研究主題!」
這樣的堅持,讓他在研究所畢業時,一口氣在國際級醫學期刊連續發表四篇論文。這項空前絕後的紀錄,至今仍為藥理學界津津樂道。而讓他日後揚名世界的一氧化氮研究,也是不同領域之間激發出來的成果。
解七十年之謎 學生小疑惑造就一氧化氮大發現
三十年前,伊格納羅剛開始學術生涯。某一天的藥理學課程中,一位女學生舉手發問:「老師,為什麼用來做炸藥的硝化甘油,可以治療心血管疾病?」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醫學界就開始用硝化甘油治療心絞痛等疾病,連諾貝爾獎的發起人,也是應用硝化甘油大量製作炸藥的諾貝爾先生,也曾經服用硝化甘油來緩和心絞痛症狀。「但是在這七、八十年間,沒有人想過為什麼硝化甘油有這種功能。」
他馬上就被考倒了。下了課回到辦公室,他翻遍各種研究書籍,卻找不到任何對這個主題的討論。「既然這樣,那我就來試試看吧!」當下他就決定,要把硝化甘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當作未來的研究主題。
因為伊格納羅在各個學術領域都有相當程度的知識,讓他在短短幾年就發現,真正緩和心絞痛症狀的其實是硝化甘油在體內分解之後產生的一氧化氮,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液流量的功能。而在往後的研究,他又發現人類血管內的細胞自己就會分泌一氧化氮,以維持血管的正常運作。七十多年的未解之謎,終於真相大白。
這三十多年的學術路,走來其實並不順遂。當他在研討會介紹自己對一氧化氮的研究成果時,同行卻質疑,這種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怎麼可能對人體有益?甚至還嘲笑他,「你是不是一氧化氮吸多了才做出這種研究?」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發表,以及相關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才漸漸打破一般人的誤解。
至今,各大藥廠已經開始研發應用一氧化氮來治療血管疾病的藥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男性壯陽藥物威而鋼;伊格納羅還因此被冠上「威而鋼之父」的稱號。「我自己覺得這個稱號沒什麼,可是我母親就不太高興了。」談到這段意外,他自己也笑了出來。
然而,讓他印象最深的挫折,則是發生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的時期。「我分到的工作是研究某個荷爾蒙在人體內的作用,」他自己後來坦承,在那兩年之內,「我真的沒有做出什麼成果。」這對才剛離開學校,亟欲在學術圈裡闖出名號的伊格納羅來說,自然是個不小的打擊。
他解釋,在三十年前的科學技術不如現在先進,很難讓他做出成果;「但我可以告訴你,就在幾年前,有人把那個研究做出來了,而且還因此拿到了諾貝爾獎。」二○○四年,艾克謝爾和巴克以嗅覺研究,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
談起這段經驗,伊格納羅並不把它當作挫折,反而是再繼續前進的動力。「我們都看得出來這是個好題目,只是暫時得不出結果而已;只要是個好題目,就算試了好幾種方法還是失敗,也只代表你得再換另一種方法試試。」
個性不服輸 跑馬拉松也追求更上層樓
這種鍥而不捨、實事求是的態度,即使諾貝爾獎光環加身,也絲毫不打折扣。以馬拉松為例,他透露,第一次跑出六小時的成績後,接下來兩次都停留在五個半小時左右,絲毫沒有進步。「我一定要跑進四個小時!」個性不服輸的他,跑去請教肯亞出身的世界級長跑好手,又大量閱讀研究運動的文獻,還嚴格執行每天至少慢跑兩小時的訓練計畫,硬是把成績提升到四小時左右。
拿到諾貝爾獎之後,伊格納羅也沒有因此停下工作腳步,反而更積極地推廣健康理念。「大學畢業時,我其實有機會去念醫學院,當個醫生,」他回憶,在兩條不同的生涯道路上,讓他下定決心投入研究,關鍵在於「因為研究工作更有挑戰性,而且可以幫助更多人。」
這也是他跟賀寶芙合作的原因。伊格納羅曾經在實驗室裡合成健康食品,自己服用之後發覺確實有功效,興沖沖地找了各大公司洽談合作,沒想到願意跟他配合的只有賀寶芙。「我可以用這種方法接觸更多人,分享我自己的經驗,」即使已將近七十歲的年紀,他還是忙著到處推廣自己的理念,也不放棄自己熱愛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現在得獎對我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只希望在過世前可以看到世界上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逐漸減少。」
「不論是多繁重的工作,我父親常常是一個人獨力完成,即使花再多時間,他也不會中途放棄。」在人生的馬拉松上,每當遇到挫折,父親最初的支持與榜樣,總是支持他繼續跑下去的最大動力。
六十年前,一位在紐約街頭玩耍的移民第二代,絕對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走進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旁人看來劃時代的成就,對伊格納羅,卻跟小時候在家裡做實驗、解剖魚的遊戲,以及他持續練習的馬拉松沒什麼兩樣。
「找到一個問題或目標,然後用盡全力去做到,如此而已。」伊格納羅說。
■伊格納羅(Louis Ignarro)
出生:1941年,紐約市
現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教授
學歷:哥倫比亞大學學士、明尼蘇達大學藥理學博士
經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杜蘭大學醫學院教授
成績: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注意三細節,心血管疾病遠離你
心血管疾病對台灣人健康的威脅,恐怕比統計數字表達的更大。
翻開衛生署的每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其中,排名第2的心臟疾病、第3的腦血管疾病,以及第10的高血壓,統統是因為血管發生問題所導致。台大醫院內科副主任賴凌平分析,雖然表面上癌症對生命的威脅最大,但因為各種癌症的成因都不相同,如果單從疾病的起因來看,「血管病變對健康的威脅,恐怕才是最可怕的。」
一般人該怎麼預防心血管疾病?
1.飲食:「魚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伊格納羅分析,魚類的不飽和脂肪酸比較高,不容易堵塞血管,是很理想的肉類食物;年近70歲的他,現在一周內至少有3天晚餐的主食是魚類。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呂至剛則建議,多吃富含β胡蘿蔔素的深色蔬菜,如花椰菜、甜椒等等,也可以防止血管老化。
2.運動:現代人多半會以「工作那麼累,都沒時間休息了,怎麼可能運動?」來當作藉口,伊格納羅卻反駁,「世界上比我更忙的人應該不多了,可是我每天至少有兩個小時運動時間。」他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5點準時到健身房報到,1個小時後到戶外繼續騎腳踏車或慢跑,8點半正式開始一整天的工作。呂至剛也建議,如果因為工作太忙碌而沒時間運動,跳繩是個不錯的選擇,不但器材簡單,還能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卡路里。
3.定期檢查:「如果真的都做不到,至少要定期健康檢查。」賴凌平認為,時時監控血脂、血糖、血壓3項指標是最簡單的方法。「只要拿著健保卡到診所去,抽個血、量量血壓,一下子就完成了。」
伊格納羅一針見血地指出,「心血管疾病就是不健康的生活形態造成的!」儘管市面上有各種健康補充品,他依舊苦口婆心勸告,想要徹底告別心血管疾病,得先從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開始。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不但在飲食與運動上有嚴格的紀律,每天也一定睡滿8小時,儲備隔天所需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