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曾是出色橄欖球隊員的鮑爾森,總是把政壇當球場;在變化萬千的球賽中,因勢利導是必要的,但缺乏堅持的信念,卻是政壇的致命傷。
十一月的記者會上,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突然宣布,原本準備拯救不良資產的七千億美元紓困金,將不再購買壞帳。當被記者質疑為何政策急轉彎時,他答道:「因為現實改變。」
這種「善變」的情況,在鮑爾森的人生紀錄上已非首次。
鮑爾森是共和黨長期支持者,但是他的政治思想屬於溫和派——反戰。按理說,他應與激進派的布希格格不入,但卻是二○○四年布希競選連任時的大金主,更在○六年成為布希政府的財政部長。從華爾街商人轉型成政治核心人物,鮑爾森讓自己的事業達到最巔峰。
除了政治上反戰的溫和情懷,鮑爾森也向環保意識靠攏。當年,美國工商業界一面倒反對「京都議定書」,作為華爾街的成功商人,鮑爾森嗅出綠色議題將會帶動驚人的商業利益。擔任高盛執行長期間,他更是華爾街第一位跳出來接受「人為造成全球暖化」的論述,並扮演碳權交易市場和氣候衍生商品交易催生者。美國《新聞周刊》曾描述,華爾街經歷了一場氣候變遷,企業界向綠色靠攏有利可圖。
這些轉折在許多人眼中,成了隨波逐流。英國《經濟學人》評論他是「缺乏中心思想」,也難怪一連串的救市方案,總得不到任何一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