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六年前,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青年馬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燃燒生命,並為後代留下豐富的資產;一三六年後的今天,首齣台語發音歌劇「黑鬚馬偕」的製作人將這齣傳奇故事搬上舞台,為的也是將這片土地的DNA,傳承下去。
十一月二十七日,國家劇院將一連四天,演出全世界惟一,也是台灣史上破天荒的台語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在馬偕來台傳教治病,埋骨淡水的一三六年之後,台灣終於有了自己的歌聲,把他生前死後的傳奇故事,給一字一句地唱活了。
為傳統穿上時尚新衣
兩廳院董事長、也是此劇製作人陳郁秀難掩興奮地說:「這將是台灣第一部自創經典的誕生。」「用自己文化的DNA創作歌劇,不論演出的結果如何,它的本身就是台灣品牌的無價投資。」這齣歌劇前後台動員二百人,費時五年,斥資二千萬元,雖有一○%為英語演出,但絕大部分都是台語發聲,對演出團隊來說乃是空前的挑戰。
這齣歌劇在旅法德裔歌劇導演漢柏斯(Lukas Hemleb)以及名指揮家簡文彬全心投入下,現在全劇演員、音樂家及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後練習。
早在五年前,陳郁秀還是文建會主委時就開始推動這個大型計畫,並由台灣知名音樂家金希文作曲、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創作劇本,歷經多次的討論與修改,才有了如今的面貌。陳郁秀苦盡甘來地說:「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投資,有了馬偕歌劇開先鋒,台灣像這樣的老故事才有可能變成新經典。」
多年來,陳郁秀歷任文建會主委至今,不管處於什麼位置,她都不斷宣揚其「原鄉.時尚」的一貫哲學,這齣歌劇亦然。
原鄉,指的是我們的土地與人民,經由生活淬鍊成為我們文化血液裡流淌的DNA。時尚,指的是新科技、新創意所傳遞出的國際美學風尚。
深諳藝術行銷的陳郁秀說:「光有DNA還不夠,轉化為作品(產品),必須用故事打動人,才能塑造傳奇,才會有好的產品。」
而要重現馬偕傳奇,我們得了解馬偕如何豐富了台灣的DNA?
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一位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的加拿大青年,乘著船駛向滬尾港,他年輕的眼睛初見淡水濃綠山嶺,在心裡吶喊著,「啊,就是這裡了。」一個異鄉人,一片古老的土地,命運自此交會。
他被當地人叫做「黑鬚番」,番,外來者也。但他生前足跡遍及大半個台灣島,總共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設立六十所教會,施洗信徒達三千餘人,治癒了無數人的瘧疾症狀。老照片裡的他,時而著唐裝、時而著西服,不變的是他「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對台灣人民深刻的愛。
他走入人民生活,來台五個月後,便能用河洛話傳教,他更走進平埔族村落,深入熟番地界。一八八四年清法交戰,法軍攻打滬尾,馬偕選擇留下,和台灣共存亡。一九○一年,他罹患喉癌去世,也埋骨於此。
他留給台灣無窮的資產,他自己設計教堂,興建淡水馬偕醫館(今馬偕醫院前身),成立牛津學堂以及台灣第一間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
他像先行者般,創造台灣歷史上很多第一,陳郁秀說:「他放下身段和台灣生活在一起,不分種族、性別,一視同仁,特別是,鼓吹女性和男性平等受教權,在當時及現在,都具有普世價值。」
這次飾演馬偕的是甫獲《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推崇為全美最傑出的青年男中音湯瑪士梅格蘭札,他和飾演馬偕妻子的台灣知名女高音陳美玲對戲。
此劇還首度曝光馬偕留下的感人詩歌,他來台傳教三十年,當他重病之際,仍唱著他譜寫的〈我最後安息的所在〉: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為台灣找到文化根源
導演漢柏斯不只精研馬偕史料,來台後還親自帶隊去淡水一帶做田野調查,甚至學了中文,和當地人閒聊,感受老淡水的餘韻。
這齣歌劇也是陳郁秀多年的文化大夢,她回想,十六歲那年,她隻身赴巴黎音樂學院深造,在全班三十位音樂高手裡,只有她和日本同學兩個外國人。上課第一天,老師要他們介紹自己國家的音樂。
日本同學講了能劇、浮世繪等。輪到陳郁秀,她一臉茫然,隨口唱了〈望春風〉,唱到一半就忘詞了。「那件事好像在我心裡投下一顆原子彈,」她像是遇到了一次震撼教育,往後她便不斷問自己,「台灣到底有什麼?」尋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身為馬偕的製作人,陳郁秀不只為歌劇催生,對她而言,黑鬚馬偕更是一次「原鄉.時尚」打造台灣品牌的新創作。「一個原創作品,展示的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標竿,有錢不算什麼,有了代表自己原創的藝術作品,這個國家才有令人尊敬的精神文明。」她說。
馬偕的一生豐富了台灣的DNA,現在又因這齣歌劇,讓這個快被遺忘的基因有了血肉生命。陳郁秀說:「用自己文化的DNA創作歌劇,不論演出的結果如何,它的本身就是台灣品牌的無價投資。」觀音靜臥,淡水西流,這片山水,因馬偕的歌聲,而更顯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