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沒有百分之百的美好,也沒有百分之百的醜惡。
容許自己與別人出錯的空間,接受世界不那麼完美。
小時候和媽媽一起看電視劇,最喜歡問的問題是:「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小小腦袋瓜裏覺得這世界上不是好人,便是壞人,沒有什麼中間灰色地帶,非得抓著媽媽問個水落石出。有時候媽媽被我問得煩了,隨便搪塞一句:「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啦!」
我心裡充滿疑惑,怎麼可能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覺得她一定是在敷衍我,繼續坐在電視機前糾纏著:「那這個人又是好人還是壞人呀?」現在想想當時媽媽一定恨不得打我屁股,讓我閉嘴。
好不容易得空看個電視,一個小人在旁邊搗亂,從頭到尾只關心劇中人物是好人還是壞人,每個角色出場如上的對話便要重複一次,確實是很煩呢!
成長過程中,這個「好人/壞人」情結持續著,大凡不符合「好人」資格條件者都被打入冷宮,列為拒絕往來戶,頗有古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氣概。
但逐漸的,隨著閱歷的增長、接觸的人事越繁複,好人與壞人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為人貼標籤判定非我族類的理直氣壯也漸漸薄弱。
原本認定的「好人」也有露出「真面目」時,也有自私貪婪的人性,也會讓人傷心、厭煩、難過;而所謂的「壞人」,也有真心善良、脆弱掙扎的一面,及為朋友家人勇敢付出的可愛真誠,他們為生活各式各樣情節所試練的無奈或許我們從未曾理解。
人性是複雜多變的,很難以一個簡單的定義篩選好人還是壞人,大部分人都是在這兩極間擺盪遊走。
佛在《楞嚴經》上說:「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我們之所以降生為人,就是因為具備五分思想、五分情欲,思想清明與否決定資質的聰明或魯鈍。
所以人其實並不怎麼高明,情欲與思想等量齊觀,終其一生都受著情感、情緒、欲望的影響,人性的複雜陰暗面就在情欲的操縱下顯現出它的難以捉摸預測。
我們在某個時刻都曾經是別人眼中不那麼良善的人,也會在與他人利益衝突的關卡上有過掙扎,或是於一段情感關係中不小心傷害了另一半。學佛之後,理解了人的脆弱,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不再以嚴格的標準看待眾生。
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好人,也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壞人,在這個堪忍的娑婆世界,除了那些作奸犯科者,我們其實很難為人貼上好壞標籤,只會憐憫眾生愚痴,受著無明宰制,在苦海中載浮載沉,身不由己造業受報。
以前執拗於事情表面的是非對錯,畫下一條楚河漢界區分敵我,嚴格要求自我,也對他人設下超高標準,搞得自己不開心,別人也不好過。
現在,你可以說是世故,也可以說是成熟的體悟,對於人與事不再要求完美,有一些瑕疵,一點錯誤,出點狀況又怎樣?凡事take iteasy(放輕鬆),容許自己與別人出錯的空間,接受世界不那麼完美,「好人」有時也會受誘惑,「壞人」也有真性情,凡夫俗子與聖人的境界畢竟存在差異。
標準放鬆了,心境與眼界也放寬,不再執著「好壞、對錯、非黑即白」諸如此類問題。
小兒子數年前也曾承襲乃母之風,對著電視機裡的人物丟出問題"Is he a good guy? or a badguy?" (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聽了不禁莞爾一笑,彷彿又回到童年,只是這次角色對調,輪到我傷腦筋該如何回答這個大哉問。
記得當時很認真思索了一下,然後盡量用最簡單的語言對著眼前的小人說:「這個問題很複雜,要看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位置,有時候,對你來說是好人,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壞人;好人也會讓人家傷心,壞人也可能做出好事……」
小男孩大概聽得一頭霧水,但他沒像老媽當年鍥而不捨繼續糾纏,只是露出茫然眼神,好像我說的是天書,"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你在說什麼呀?)於是我搬出對付小孩無解問題最好的答案:「唉呀,你長大以後就會明白啦!」
長大後的確明白了許多事,不再強求,學會接受,隨順因緣。
世間沒有百分之百的美好、也沒有百分之百的醜惡,存在兩極中間的,便是生活,單單純純的生活,在呼吸之間,這就是全部。
(本文摘自《轉個念,心讓世界大不同》,四塊玉文創,曉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