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史考特問100個人:「你想活多久?」,我可能會得到100種不同答案。
有人想要活到200歲,有人覺得60年就很夠了,每個人對於壽命長短的期望大不同。但如果我改問:「你想要健康地活多久?」,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回答:「越久越好」。
這正是「壽命」與「健康壽命」的差別。
健康壽命
健康壽命是一個人健康、沒有疾病、且擁有正常社會、生活功能的時間。史考特在復健科受訓,對於健康壽命的概念特別有感觸,讓我們考慮以下兩種情境:
老史,70歲男性,每天早晨去公園遛狗、買菜回家中午自己下廚、下午到社區跟鄰居泡茶澆花,晚間陪老伴看光頭畢凱演的銀河飛龍。
老特,70歲男性,在過去15年內發生三次中風,目前是護理之家住民。除了每天一小時的復健外,時間幾乎在床上度過,每兩小時被照服員翻一次身、一天六餐依賴鼻胃管灌食、無法控制大小便。
雖然老史與老特的壽命相當,但健康壽命的長短不同,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也不同。
用圖形舉例可能會更好懂,下圖的橫軸是壽命長短,縱軸則是生活品質高低。
健康餘命短的藍色曲線,在壯年就失去了工作能力,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因中風後遺症,他甚至無法獨立走出家門,生命有近一半時間飽受疾病所苦,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健康餘命長的粉紅色曲線,進入老年後仍維持理想的生活品質,生活完全自理。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年才因自然老化而漸漸衰退。
不是每個人都想長命百歲,但短短數十年的人生裡,每個人都想活得幸福、自由、不為疾病所困。
生活型態的角色
史考特常談論重量訓練、充足睡眠、原形食物的重要性,無數研究顯示這些生活型態的改變能縮小腰圍、改善代謝指標、甚至降低慢性病發生率,一分鐘健身教室中有多篇文章探討。
醫學研究常用相對風險、Odds ratio、mg/dL、mmol/L等單位來量化健康。可惜,比較少(但不是沒有)有學者嘗試衡量「健康壽命」,在我個人的意見裡,這比膽固醇濃度、血糖、血壓,對個體的影響更為深遠。
如果有一天醫師告誡病人,你要運動才能「80歲時與老伴出國遊玩」來取代「降低8毫米汞柱的血壓」,或許更能激勵病患?
努力值得嗎?
改變生活型態並不容易,說服人們更是困難,以下是史考特常遇到的兩種質疑:
Q1:人終究會死,這麼努力幹嘛?
A:確實,每個人都會死,自古以來從無例外。但延後疾病的發生,本身就是一項重大成就。
研究顯示,百歲人瑞與平凡人一樣會得心臟病、失智症、癌症,他們僅是晚一些生病而已。但50歲中風與92歲中風,意義上仍有相當大的不同。
前者不僅失去了工作與收入,還需要家庭照顧數十年的時間。相對來說,92歲長者不會是家庭經濟的支柱,生病後仰賴他人照顧的時間也相對短暫。
雖說各人造業各人擔,但糟蹋自己健康,往往是讓家人來承擔苦果。
Q2:人生無常,應該要及時行樂。如果不幸出了意外英年早逝,豈不白費工夫?
A:會這麼說的人,往往口嫌體正直。我們每天通勤、上學、熬夜加班、趕死線、值大夜班、創業、投資、儲蓄、保意外險,無非是想「以今日汗水換取明日幸福」。怎麼談到了抽菸、不運動、喝飲料,就突然主張起及時行樂呢?
同樣的道理,每天每個人都在承擔未知的風險,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上班的路途是否平安,腦袋裡有沒有一顆未爆的血管瘤,明年我們國家會不會捲入戰爭。儘管如此,社會還是照常運作,我們每天還是認命地離開被窩,早起上班。
對於可以掌握的事情,我們務實地做到盡善盡美,替未來的自己謀取最大福利。對於未知的風險,我們盡可能降低發生的機率,準備好應對的機制,其他的就交給上天來決定。
及時行樂,不是放縱的藉口。
結語
就算有前1%的遺傳、完美飲食、超人般的肌力與有氧能力,生命最終都有結束的一天。即使是百歲人瑞,也終究會罹病、辭世。
我並不主張做重訓、注重飲食可以讓各位活到一百歲,但我認為做重訓可以增加各位在80歲那年,仍享受美好人生的機會。
這種幸福,用金山銀山也換不來。
(本文獲「史考特的一分鐘健身教室」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