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你是自律,還是自虐?人到中年,除了成功,孑然一生...饒過別人,也放過自己吧

你是自律,還是自虐?人到中年,除了成功,孑然一生...饒過別人,也放過自己吧

2019-06-14 16:11

「你有注意到嗎?我從來沒有在工作之外,找你一起出去吃喝玩樂?」

「你太自律、太完美,誰跟你在一起,都會不自在,怎麼會找你出去玩?」

「這個事實,很令人傷心…」

 

水晶是一家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今年有一個全新的人生體悟,不大不小,強度剛好把她「震醒」。

 

這種人一點都不好玩

 

元月時,她的藝術家朋友喜獲麟兒,水晶去道賀,並且沾光似地補上一句:

 

「跟我一樣,都是魔羯座吔~」

 

「那,可不好。」

 

咦?什麼意思?原來藝術家擔心,孩子長大之後,跟水晶一樣,不懂得放鬆、不懂得玩樂、不懂得享受,把人生過得無聊至極!

 

水晶愣住,沒有想到在藝術家眼裡,自己是這樣的人!一直以來,她和藝術家合作無間,作品有口皆碑,難道過程中,藝術家對她有所不滿,卻未曾讓她知道?藝術家回答:

 

「在工作上,你是最好的合作夥伴,高度自律、追求完美,100%可以信賴。」

 

沒人找她玩樂

 

既然如此,嬰兒長大之後,像水晶這樣的性格與習慣,事業一定成功,不是所有父母盼望的成龍成鳳嗎?藝術家說,不,不,不,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還有其他需要平衡,比如家庭、朋友、玩樂、美食、旅遊、運動…講到這兒,藝術家反問水晶:

 

「你有注意到嗎?我從來沒有在工作之外,找你一起出去吃喝玩樂?」

 

是啊!藝術家很會呼朋引伴,大家一起出門找樂子,露營、泡湯、騎單車…但是從未找過她。為什麼獨獨水晶被遺漏在名單之外?藝術家的解釋更離譜了!

 

「你太自律、太完美,誰跟你在一起,都會不自在,怎麼會找你出去玩?」

 

這段對話,一開始讓水晶莫名其妙到極點。因為從讀書到工作,高度自律的她,是大家爭著要組成團隊或共事的第一人選,百分之百可以被信賴,不會在最後一刻出各種令人抓狂的意外,而且一定盡其所能把事情做到無可挑剔。

 

不過夜深人靜時,水晶回想來時路,捫心自問,藝術家的話不無事實。她跟大家的關係都不錯,但也稱不上親密,像油與水,無法融合,在工作以外的私生活很少有交集。水晶事業有成,交遊廣闊,一直以為相交滿天下,現在才知道:

 

「原來,我始終孑然一生。」

 

3種特質

 

水晶明年邁入50歲大關,站在人生中點,往回看前半生,她是成功的,高度自律是關鍵因素;往前看後半輩子,工作的占比降低,和家人的關係日益重要,假使再維持先前的自律水準,恐怕就過度了。現在她知道,過度自律是關係維繫的敵人,別人不想走近她身邊,她也走不進別人的心裡。

 

為什麼高度自律的人沒法贏得人際關係?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是不容易快樂的一群人。以色列心理學家利亞德法在<心理科學最新指南>發表研究論文,指出這一類人有以下三種心理狀態:

 

1.壓抑喜悅

 

高度自律的人習慣性壓抑強烈的情緒,比如取得好成績時,別人歡欣鼓舞,他們卻是冷淡取代喜悅。

 

2.內心不滿

 

高度自律的人為了達到好成績,付出龐大犧牲、克服各種困難,可是由於他們做事太靠譜,以致艱辛的過程會被大家忽略,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導致他們心生不滿。

 

3.滿懷後悔

 

當別人在玩樂時,這些人都在努力,錯過很多有趣的事物,遺憾不少,難以滿意自己的人生。

 

追求自律,還是追求痛苦?

 

既然「不快樂」,人為什麼要追求自律?

 

因為他們很少活在當下,都在追求未來,滿腦子想的盡是現在受點苦,將來就不吃苦;現在沒想的福,將來會加倍享回來。

 

自律一開始是興奮的,後來到痛苦期,像是冬天清晨離開被窩,令人痛苦不堪。可是一旦在痛苦期徘徊太久,不自覺地會把痛苦當作自律,變成「自苦」,進而「自虐」。結果,自律變成人生目的,而自苦成了人生的主旋律。假使沒有一點點苦味,還會感到不自在,責怪自己不夠盡力而為。

 

有的人在自律過程中,發起狠,六親不認,無意中把別人排除在生活圈之外。就算自律成功,除了感動自己外,和世界卻是漸行漸遠,越來越孤單。

 

再來,他們不饒過自己,也不放過別人,會用相同標準要求別人,別人跟他們相處,不由得就會自我懷疑、否定自己,等於拿鞭子抽打自己。如果不是職場上非得共事不可,誰要活在羞恥感、罪惡感中?當然是敬而遠之。

 

不信的話,不妨環顧一下周遭,高度自律、事業有成的人,個性都有些緊繃,在與人互動上,難免關係緊張,有些隔閡與或淡漠;相反的,能夠與人維持親密關係,多半是自律性不高、事業發展普通的人,因為他們輕鬆與快樂。

 

偶爾放縱一下

 

可是人到中年,重心逐漸自工作移轉至關係,該是時候卸下盔甲,偶爾稍稍放縱一下,增加一些人味、平添一些溫度,帶來一些人氣,讓別人在零壓力之下,願意主動接近,建立關係。所以自律不妨打個八折,以下有三個建議:

 

放大刻度

 

也就是降低標準,像是自我要求過午不食,可是半夜經常餓到睡不著,不妨降低標準,改成晚上還是吃一些,多吃蛋白質與蔬菜,少吃碳水化合物。

 

換個角度

 

也就是改個觀念,像是以前絕對不賴床,現在有點年紀,不宜立刻起床,就賴一下吧!按摩手腳或前後滾一下,有如孩子一樣,把床當作一個好玩的地方。

 

提高容錯率

 

接受自己偶爾沒達標,像是過去不論晴雨,每天晨間跑步五公里,現在下雨天不跑了,改成在家裡做伸展操,讓別人知道你也有發懶的不良紀錄,和他們是同一國。

 

過度自律的人,給人印象是聖人,高高在上,有無形壓力,不容易親近。因此人到中年,工作比重降低,關係比重升高,不妨自律少一點,輕鬆多一點,關係就親密一點,很奇妙吧?

 

 

※本文獲洪雪珍授權轉載

 

疫後人力無法回補

缺工問題嚴峻

 

為什麼月薪七萬還是「找無人」?李建文點出,疫情時人力大失血,許多司機轉往外送或物流業,光是首都客運集團當時就走了五百名司機,約一成的人力流失,「這些人就不容易回來了。」而疫後人力還沒回血,再面臨大缺工時代,更雪上加霜。

 

他透露,大都會客運的司機,平均薪資約落在六萬五千元,每天平均工時約七到九小時,也比往年減少兩成,「如果要每個人多跑一趟車,馬上人又會跑掉,業者不可能這樣做。」

 

但薪資也不是唯一因素。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郭子義觀察,除了近年因交通違規加嚴,提高道路駕駛難度外,還有民眾行車記錄器與手機的隨時監控,行車時的大小狀況,都容易被放大檢視、甚至公審,不只讓司機備感高壓,更覺得不被尊重。

 

因此,業者就算祭出高薪,也難吸引年輕人入行。他指出,很多司機都屆齡六十五歲退休,目前法規雖然允許公車司機年齡延長到六十八歲,但郭子義坦言治標不治本,怎麼讓新血投入才是關鍵。他舉例,屏東客運會找回退休司機隨車當「輔導員」,雙人出車,能讓年輕司機安心上路。

 

公車駕駛本來就難找人,而行政院去年七月推出TPASS通勤月票,雖帶進龐大旅客,但配套不足下,恐再加劇北部駕駛荒問題。

 

李建文指出,像新北林口到台北、新北三峽到台北,這些需要行駛高速公路的國道客運或快速公車,只有座位、沒有站位,公車班次若不夠多,很難應付暴增的旅客量。TPASS上路至今,因缺駕駛而致班次不足,讓旅客「上不了車」、在公車站排隊苦等,在桃園已是日常。

 

而市區公車則因替代路線多,民眾還感受不到駕駛荒,頂多是平均候車時間稍微增加。但李建文也不敢把話說死,當人力持續短缺、只能將班次密集安排在尖峰時段或重要路線,在不遠的將來,「假日和離峰班次需要慢慢減少。」

 

近五年六都市區公車駕駛人數、平均每日載客量一覽

 

交通部祭出多項補助

缺乏制度化、市場無法健全

 

駕駛人力不足是老問題,交通部公路局其實在二○一九年、二二年、二三年都祭出「大客車駕駛(含公路及市區客運)徵才補助」,盼能止血。以最新方案來說,補助包括駕駛訓練、訓練期間生活津貼、穩定就業獎勵金,每位駕駛最高可一次性請領近十四萬元。自一九年至二四年五月,執行補助金額已逾六八一七萬元,在全國協助招募二九二七名駕駛。

 

但補助並非治本之道,尤其補助方案沒有制度化,業者無法長期依賴。且看在學者眼裡,政府過多的補貼,恐怕無助於公車市場的健全。

 

「不只是駕駛補貼,長久以來還有虧損補貼、車輛補貼⋯⋯現在已經有太多的補貼,把整個機制都打亂了。」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直言,當公車業者仰賴補貼,無法依自由市場而有相應的服務品質或量能,也讓業者關心的重點在於「配合政府」。

 

他舉TPASS上路一年來看,政府並不是要提升公車的服務品質,而是要降低旅客成本,這目標確實做到了,「但對運輸業的服務品質,長期來講到底是不是好的?」

 

公車的服務品質,是包括班次與路線的營運效率、駕駛的勞動條件、安全的行駛環境等。實際上,這些服務品質的要件,也都指向駕駛的去留——薪資並非唯一因素,合理的工時、安穩的駕車空間,同樣關鍵。而若要提升服務品質、穩住人力,根本之道還是運價、票價的問題。

 

  • 運價、票價:運價為公車每公里的營運成本,由各縣市召開審議會訂定;票價為民眾支付的實際車資。為避免民眾負擔,兩者價差,通常由政府補貼。例如,北市公車運價約23元,票價15元。乘客未付的票差8元,則由台北市政府幫忙付給業者。

 

不過,漲價總引來民怨,張勝雄嘆政府都有「漲價恐懼」。「但也不能一直讓民眾覺得,公共運輸是一個很便宜的東西。」他強調,還是必須慢慢調漲票價,當確定了票價,就是確定服務水準,也能要求業者不斷精進。

 

而對業者來說,首先要調整「運價」,才能反映營運成本,以利提升人力與服務品質。再來,才有機會在「票價」議題上開啟對話。

 

「以雙北來說,如果要穩住駕駛人力,還是期待先調整運價。」李建文也說,以提高駕駛薪資、精進服務品質目標,來提高運價,才能支持業者提升服務水準。例如二二年台北市公運處調漲約三元的運價,就有「附帶條件」,要求業者反映在駕駛薪資上,漲一元、應加薪兩千元,故駕駛薪資普遍每月約增加六千元。

 

實際上,近年各縣市政府調整運價時,都有類似作法。根據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的資料顯示,桃園市調漲運價後、約幫每位司機加薪一萬元,台南市約六千元,台中市約四千元。

 

未來應維持如此模式,以運價帶動駕駛薪資成長。李建文指出,這不只能為駕駛加薪,業者更可規畫「客製化」的班次或路線。例如在大台北地區推出「三峽到內科」、「林口到南軟」的直達公車,並設計線上訂位系統,讓城際通勤的上班族更便利。若能在提升服務品質下提高票價,也是降低政府負擔,有機會達到民眾、業者、政府的三贏。

 

台北大都會客運總經理李建文

台北大都會客運總經理李建文建議,應從提升駕駛勞動條件、公車服務品質的角度,來調漲運價。(攝影/蕭芃凱)

 

隨自由市場適度調整票價

乘客全額自付也可行

 

其實票價隨自由市場而定,早有先例。彰化客運董事長黃錦椿就說,彰化縣政府在票價上並沒有特別補助,由乘客全額自付,「一張公車票大概二十幾塊,也會依照路線遠近而有價格高低。」長年皆是如此,也證明以「使用者付費」適度調整票價,確實可行。黃錦椿強調,這對政府也才不會造成過多的財政負擔。

 

回到北部地區,票價是否能合理化,藉以反映市場機制?台北市公運處主任祕書楊靜婷表示,漲票價須經嚴謹程序審議,目前仍不便回應,不過今年十月將再召開運價審議會,討論業者營運成本。她也強調,北市會補助增設盲點偵測、車門防夾等輔助系統,盼降低駕駛壓力。

 

至於一般公路客運,交通部公路局則表示,去年五月已核定票價,調漲兩元以利業者提升駕駛薪資,估算駕駛每月平均加薪約三千至五千元。

 

「公車的經營,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李建文說,政府提出不同方案,吸引民眾轉向公共運輸,都是好事,但檢討客運業的勞動條件、經營環境,更是刻不容緩。

延伸閱讀
比川普還反電動車,川普欽定副手范斯是誰?上台後將拖累能源轉型腳步?
比川普還反電動車,川普欽定副手范斯是誰?上台後將拖累能源轉型腳步?

2024-07-18

那個憨厚的歐吉桑其實是「屏東愛迪生」,沒耀眼學歷卻樂在研發…旭東環保如何搖身一變世界第2大廠?
那個憨厚的歐吉桑其實是「屏東愛迪生」,沒耀眼學歷卻樂在研發…旭東環保如何搖身一變世界第2大廠?

2025-02-24

台積電法說會報佳音,調升營運預測、資本支出低標調高!川普針對言論魏哲家如何回應?7大重點一次看
台積電法說會報佳音,調升營運預測、資本支出低標調高!川普針對言論魏哲家如何回應?7大重點一次看

2024-07-18

2025雲林永續微燈會點亮未來——光影藝術引領環保新風潮
2025雲林永續微燈會點亮未來——光影藝術引領環保新風潮

2025-02-11

塑膠吸管別丟垃圾桶!全台縣市「能不能回收」認定大不同 6縣市做錯最高罰6000元
塑膠吸管別丟垃圾桶!全台縣市「能不能回收」認定大不同 6縣市做錯最高罰6000元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