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68歲也有好體力!種樹抒壓、每天快走一萬步 名醫陳肇隆分享養生秘訣

68歲也有好體力!種樹抒壓、每天快走一萬步 名醫陳肇隆分享養生秘訣

林芷揚

健康

攝影組、陳肇隆提供

2019-06-10 17:01

被譽為台灣「換肝之父」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是全球肝臟移植權威,更是第一位榮獲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終身成就獎的華人。

高超醫術吸引無數國內外病患前來求診,他每天五點半起床、清早踏進醫院,直到晚上九點才伴著月色離開;每周執行三例換肝手術,全年有一半的周末都在國外演講。行程永遠滿檔,68歲的他仍然精神奕奕、體力充沛,不禁令人好奇他有哪些私房養生秘訣。

上網打開長庚醫院醫師介紹的網頁,可以發現陳肇隆的掛號門診橫跨高雄長庚的癌症中心一般外科、肝臟外科、肝臟移植、一般外科,每周一、五上午是他的看診時間,病人多到「常常從早上看到下午兩、三點。」陳肇隆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一邊泡著烏龍茶,一邊笑談自己緊湊的工作生活。

 

外科工作壓力大,靠種樹抒發心情

 

「每周二、三、四則是安排開刀,結束大概是傍晚五、六點,那還要查房,一百多個病人看下來也要一、兩個小時。看完以後還要簽公文、幫年輕醫師改論文,忙完差不多九點了。」陳肇隆說,每年他還會收到50多場國外演講邀約,由於只能安排在周末,一年實際參加約20多場,等於全年一半的周末都在海外工作中度過,搭飛機簡直像搭高鐵一樣頻繁。

 

不僅工時長,壓力之大更是外人難以想像。儘管已是經驗老道的權威醫師,個性追求完美、一絲不苟的陳肇隆每次開刀時依然繃緊神經,不容許自己出任何差錯。

 

他強調,換肝病人都是嚴重肝病患者,換肝後必須確保新肝正常運作。不像換腎的病人,假如植入的腎臟沒有發揮功能,還有洗腎的選擇,但換肝手術沒有退路,因此他形容這是一項「起手無回、不成功變成仁的手術」。

 

面對高壓,陳肇隆的抒壓方式很特別,竟然是種樹!走一圈高雄長庚醫院,「院內有九千多棵喬木,其中五千多棵是我種的。」

 

起初,陳肇隆在自家苗圃從種子開始培育樹苗,再把小樹苗移植到醫院,看著小樹一天天茁壯成大樹,生命的韌性與美好總讓他感動不已。後來,小樹越種越多,他索性在旗山買了一塊地,專門培育樹苗,樹種包含小葉欖仁、賽赤楠、櫸樹等。

 

十多年來,他透過種樹沉澱心情、排解壓力,每個喜悅和哀傷的時刻都會親手種下一棵樹。長庚醫院創辦人王永慶2008年辭世當天,他就在院區種了12棵肉桂樹表達哀思。

 

陳肇隆

▲沒有安排演講的時候,培育樹苗就是陳肇隆周末的休閒活動。

 

善用零碎時間,每天快走一萬步

 

種樹之外,「不運動也不行啊!」為了維持健康,陳肇隆堅持每天走路一萬步,並用手機紀錄步數,笑著說:「如果沒有走到一萬步我就不睡覺。」除了在社區走路,空氣品質指標超過100、空污較多時他就會改在醫院內運動。「我就繞著兒童大樓、醫學大樓還有中間的連通道,這樣走一圈剛好是1000步。」

 

快走不只帶來健康,情緒也獲得舒緩。「我發現我這樣做以後,不只精神、體力更好,我也沒有煩躁的時候。」他很會利用零碎時間,把候車、候機的空檔全變成運動時光,尤其夏天太陽毒辣,涼爽的機場就成了他的最佳運動場。「片段的時間你都可以累積步數,反而你會覺得你賺到,這部分我是相當貫徹的。」

 

自己種菜打豆漿,推崇地中海飲食

 

運動之外,陳肇隆對飲食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不只有苗圃,還有一座菜園,種滿地瓜葉和各式季節時蔬,像是空心菜、茼蒿等,新鮮採摘、清洗後就成了桌上佳餚。

 

他崇尚地中海飲食,除了新鮮蔬果,好魚好肉也不能少,「但我主張要吃新鮮、原型的食物,不要太複雜的烹調,要吃得到原味。」因此,陳肇隆不太吃肉丸這類的加工食品,家中烹調以清炒、水煮、清蒸為主,偶爾會吃烤牛排,但幾乎不油炸。每天早上,他還會用豆漿機自製香濃豆漿,補充營養和活力。

 

有了充沛的體力,才能在手術室拚搏救人。值得一提的是,陳肇隆在醫學領域撐起一片天,背後還有家人滿滿的愛。工作繁忙,如何兼顧家庭生活?育有一女一子的他笑著說,「大部分是他們配合我。」不過,重視家庭的他為了陪伴家人,盡量不在外應酬,並堅持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

 

特別的是,「我們家都是九點吃晚餐。」他笑著說,知道這個時間吃飯有點晚,但他非常珍惜全家在飯桌上談笑風生、啜飲紅酒的美好時刻,一家人的感情非常融洽!陳肇隆上月在加拿大領取終身成就獎時就帶著全家同行,發表感言時也特別感謝家人。

 

說起溫馨的家庭,陳肇隆露出滿足笑容,讓人看見名醫的背後,家人滿滿的愛便是支持他勇敢向前、最強大的後盾。

 

▲陳肇隆擁有傑出的醫學成就,也有溫馨美滿的家庭生活。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改革一》不選標的、不擇時

事先固定進場  不是任何人能決定

 

一位參與私校退撫管理制度設計的教師說:「政府基金的管理弊端已經聽聞不少,當時設計制度時就在想,如何避開這些問題。」他強調,不能說私校退撫百分之百沒有問題,但比起現在採用主動式投資的其他政府基金,已大幅限縮人為操作空間。

 

私校退撫儲金是財團法人機構,董事會由21位老師代表組成。然後再從這21位董事選出4位,加上業界專業人士共組「投資策略小組」,並聘請業者擔任投資顧問,目前投資顧問是群益投信。

 

8年前,私校退撫儲金成立時,即以「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投資,換言之,不直接投資股票、債券,而是投資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降低操縱單一股價的機率。

 

此外,投資的資產配比早已根據股、債、現金,再加上日本、歐洲、美國、台灣市場,事先做好多重配置比率,成立8年來還沒有改變過。投資顧問會依據市場配比,建議適合投資的基金,篩選出的基金建議名單,交給投資策略小組與董事會通過後,再交給另一家證券公司交易,而且進場時間均固定在每月17號。「事先固定好交易時間,不是任何人可以決定。」

 

反觀勞動基金,無論是自營或委外代操,都是人為選定股票標的和進場時間。像此次勞動基金弊案,就疑似前勞動基金運用局國內投資組組長游迺文與寶佳集團共謀,操縱遠百股價。

 

勞金局對交易時間的掌握,甚至大到連已通過審核的委外代操部位,都由勞動基金運用局單方面決定撥款日期。「有時候得標了,政府認為現在不是進場時機,錢一等就兩年。」這位內部人士說。投信想趕快拿到錢,要不斷找勞金局溝通,在這種制度之下,若最後績效不彰,也不知到底是勞金局擇時判斷錯誤,還是代操單位投資標的不當。

 

勞動基金弊案

 

改革二》球員不兼裁判

管理監理不能隸屬同一個老闆

 

目前關於游迺文的檢舉至少有四次,但都無疾而終,顯然勞動部內控鬆散。「被監理對象與監理單位都是同一個老闆、同一個黨派,怎麼找得出問題?」熟悉政府四大基金操作的人士說。

 

這次意外曝光係因九月初勞動部政風處處長換人,新上任處長將檢舉信、相關資料送往檢廉單位才引爆。

 

勞動基金的監理單位隸屬勞動部,雖然委員會包括金管會、專家學者等,召集人由勞動部次長兼任。「但是,監理單位跟管理會幾乎是平行,對上同一個老闆。」目前政府四大基金都是同樣管理架構,例如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由銓敘部操盤負責,監理單位也在銓敘部。

 

然而私校退撫儲金的監理設計不一樣。私校退撫儲金是財團法人組織,董事會由私校老師代表組成,監理單位由教育部負責,兩者沒有同一個上層機關的問題,會計師更是每兩年換一次。

 

改革三》公開績效資訊

定期發布資產總額、年化報酬率

 

私校退撫的操作績效如何?「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就更應該即時地將公開資訊揭露出來。」私校退撫儲金的參與者,每周皆會在通訊軟體上收到總體市場概況、每月亦會從電子郵件得知個人帳戶績效,從投入金額多少,累積資產總額、年化報酬率,都一清二楚。

 

反觀勞動基金,不但要勞工主動搜尋,甚至在搜尋時,還必須通過自然人憑證等重重關卡。「至少勞退新制的個人帳戶能做到相同程度,讓勞工輕鬆接觸相關資訊,大家一起監督績效。」熟悉政府基金的人士建議。

 

勞動基金規模高達4.84兆元,無論是監理、管理制度,甚至是資訊透明度與親近性,都存在不少疏漏,看不到一個進步國家該有的管理樣貌。過去,有不少團體建言,勞退新制勞工自提部分該推自選平台,但勞動部態度相對消極。雖說有部分勞團人士反對,「但推自選平台相對限縮勞動部管理人員權力,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這位內部人士說。

 

弊案吵得轟轟烈烈,但在新聞背後,顯現的是制度問題,不加以改善,讓投資機關主管掌有大權、監管機關繼續裝聾作啞,難保不會出現「下一個游迺文」。

 

延伸閱讀
當年的備取醫師,一躍成換肝之父!陳肇隆:我沒有特別聰明,只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當年的備取醫師,一躍成換肝之父!陳肇隆:我沒有特別聰明,只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2019-05-28

不依賴孩子,彼此牽掛但不互相干涉!她退休騎重機學中醫、玩手沖咖啡,第二人生好靚
不依賴孩子,彼此牽掛但不互相干涉!她退休騎重機學中醫、玩手沖咖啡,第二人生好靚

2019-05-08

夫罹癌消沉離世,她罹癌正面迎戰!病癒戒掉「爭輸贏」個性: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人
夫罹癌消沉離世,她罹癌正面迎戰!病癒戒掉「爭輸贏」個性: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人

2019-04-26

年過七旬照樣活力充沛!名醫張金堅公開養生秘訣: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假的
年過七旬照樣活力充沛!名醫張金堅公開養生秘訣: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假的

2019-04-11

葉金川/遠離老年衰弱症,中年開始加強肌力、骨密度、膝關節保養
葉金川/遠離老年衰弱症,中年開始加強肌力、骨密度、膝關節保養

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