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沒有底,不知道興趣能不能當飯吃,所以放棄了;中年時,家庭負擔沉重,更不敢率性去做有興趣的事;到了退休前後的年紀,何妨把興趣做成工作,享受人生第一次為自己的快樂而工作的滿足!
年過五十,很多人開始慎重考慮退休這件事,可是多數都會猶豫再三,拖上多年下不了決定。
主要原因是陷在二維思考裡,卡在「工作」或「不工作」這兩個選項內,非要在這兩者之間擇一不可,好像五十歲後的人生非黑即白。
可是心裡想的並不是這兩項,而是介乎中間的灰階,真正想要的是「有沒有一種工作,既可以繼續工作,也可以隨性自在,在時間上自由一些,而壓力輕一些?」
找不到工作?自己發明一個!
但是根據過去的上班經驗,除非當顧問或做時薪工作,並不存在著時間自由且壓力小的工作,於是無奈的回到非黑即白的二擇一困境裡,找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直到多年後退休,就真的告別職場,完全不工作了。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多層次的灰階,在「工作」或「不工作」這兩個選項外,還有一個圓滿的選項,那就是為自己打造喜歡的工作。
換句話說,不一定要到組織裡去「找一個工作」,而是為自己在組織外「量身訂做一個新工作」! 這種例子越來越多,做的是自己有興趣的事,做成專業,再發展成職業,有的人還能做成事業,再創第二春。
我有一位朋友,父親是公務員,喜歡雕刻,退休以後在後院簡單弄個工作室,開心的玩起來。鄰居看著喜歡,連神像都來請他刻,做著做著竟開店做生意,最後還變成家傳事業,在八十多歲做不動時交給下一代。
年輕人有創新的做法,發揚光大,屢屢在世界各地拿大獎,現在一尊神像至少五十萬元起跳。
興趣,可以當飯吃
另一位朋友的哥哥在大學教書,因為喜歡旅行,先是自費出書,接著經營FB社群平台,專講歐洲鐵道之旅,大受歡迎!
自三年前起,每年暑假都會帶一團,從四十多人到後來一百二十人報名。為了提高旅遊品質,還規定大家看書,考試及格才可以參加。
還有一位朋友喜歡攝影,年輕時全台灣跑透透,清楚每個景點在哪個季節拍攝最美,熱心的在FB分享經驗,想不到也因此發明了一個新工作,週末假日包車辦旅行團。
帶著攝影愛好者一日遊,大家都收穫滿滿,結交同好之外,玩遍各地景點,也拍攝精彩照片,一舉三得,意外的成為一門火紅的生意。
他們的成功,打破了「興趣不能當飯吃」的傳統思維,證明興趣不只是能當飯吃,還好吃可口得很!
一般人在年輕時選擇工作,或是興趣模糊,或是認為「興趣不能當飯吃」,多半會放棄興趣,轉而去做符合父母期待或社會價值的工作,比如去大企業、外商任職,或當公務員,有出息又有保障。
慢慢的,努力有成,卻也結婚生子,經濟壓力變大,在生涯選擇上趨於保守,不敢隨便轉換跑道,著眼的都是加薪與升遷, 離興趣或理想越來越遙遠。
中年工作,不要勉強自己
可是,在長長的生涯中,選擇工作都在金錢上打轉,不只是目光如豆,變成錢奴,也會錯過心靈交會的光芒與喜悅。再過十幾二十年,走不動或做不來時,拿不出回憶來懷念這一趟人生旅途,教人悵然遺憾。
所以,好不容易熬到財務自由時,這一次就為自己選擇工作,選擇喜歡的、有興趣的,管他錢不錢的!錢是自己賺的,當然要為自己花掉,如果還要通通留給兒孫,自己這一生又算什麼呢?
更何況,到了這個年紀,工作還讓自己覺得勉強,就沒意思了!硬是勉為其難, 卡進組織或企業裡,做一個不喜歡或不合適的工作,還要忐忑不安,成天擔心會不會被錄用、會不會被資遣,未免太累!
何不放膽為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工作,既符合志趣與作息,健康與體力也負擔得來,還可以圓夢,人生無憾。
工作,是為了開心快樂
怎麼設計工作? 訣竅是從興趣出發,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找到社會上某一群人的「痛點」,提供產品或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減緩痛感,獲得滿足,工作機會就會出現!
幫自己量身訂做一個喜歡的工作,光是這麼想是不是整個人都快活了起來?這就對了!中年人不退休,而是繼續工作,要的就是這樣的心情。不是只有年輕人,我們也會熱血,就讓自己在工作中再活一次吧!
開心快樂,做喜歡的事,還可以賺點錢,讓別人從我們的付出獲益,尊敬我們,充滿成就感,才是中年人不退休,繼續工作的目的!
所以,跨出組織,不要再為企業不錄用我們而苦惱怨歎,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何妨動動腦,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工作,打從心底為自己感到驕傲吧!
(本文摘自《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人生的意義自己定義,走出自己的英雄之旅》,有方文化出版,洪雪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