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Lyft等大型獨角獸公司新股上市重挫,投資人不只對自動駕駛車的發展抱持疑慮,
甚至還擔憂過去十年矽谷投資狂潮即將終結。
美國時間五月十日,在中美貿易談判瀕臨破局的惡劣情勢下,Uber(優步)的主管與員工代表走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大廳,「噹、噹、噹、噹」的新股上市慶賀鐘聲,響遍全球。
然而,烏雲罩頂的中美貿易談判風暴,瞬間吹垮Uber的上市派對,原本準備狂歡的投資人驚惶走避。Uber這隻全球最大獨角獸跌得鼻青臉腫,收盤下跌七.六二%,投資人財富在上市的第一天,就蒸發了新台幣一七七七億元(約五十七.五億美元)。
Uber是史上最肥大的超級獨角獸,從二○○九年創設至今已經進入第十一年了,公司創立四年半的時間,就躋身市值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俱樂部,之後雖然多次積極規畫新股上市,卻從未落實,不斷仰賴私募等財務融資管道集資。一六年六月,Uber的募資就已經作價六百億美元,遠遠超過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
「這麼老、這麼胖、已經變成恐龍的獨角獸,到底能不能上市?」這是媒體最愛熱炒Uber的議題。
總市值次高 募資卻殿後
但是這隻史上前所未見的超級大恐龍,繼續靠著私募基金膨脹。根據新創公司集資統計網站crunchbase.com的統計,Uber累積二十三輪集資,吸金二四七億美元(約新台幣七六三○億元);去年八月日本豐田汽車投入五億美元現金成為Uber的股東,當時公司總市值作價近七二○億美元。
在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主導之下,願景基金在一八年元月入股,成為持股Uber十五%的最大股東;孫正義拿出全球最大私募基金的招牌,用盡全力推動Uber新股上市,年初一度喊到上市總市值一二○○億美元,但是投資人顯然興趣缺缺,新股承銷價最後定在低點每股四十五美元,總市值才七五四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