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相信我說的話。在網路上被說壞話明明是真的。因為證人說不記得了,就覺得我看起來是在說謊?太過分了。」
17歲的女孩,該過著怎麼樣的生活?為了考上好大學而努力唸書?因戀愛而輾轉不安?
不管是懷抱著怎樣的煩惱,都不該受到像伊藤有紀一樣的對待。
伊藤有紀是一名就讀日本群馬縣縣立高中的女孩,她受到「網路霸凌」,於2019年2月1日結束自己的生命,生前的痛苦心聲,透過留下的26張紙條展現於人們面前。
伊藤有紀於2017年4月成為高中生,但入學沒過多久,就開始被同學排擠,伊藤的父親到學校與老師商量後,雖然情況看似一度好轉,但升上二年級後,伊藤似乎又開始遭到欺負,大約從2018年9月,她默默寫下一張張便條,記下自己遭遇到的霸凌與心情。
她寫著:「是啊,全部都是我的錯啊。已經夠了。」
又寫下:「已經累了。我明明被那些話語傷害到流淚。向這樣的世界,Bye-Bye。」
2019年1月時,伊藤有紀向家人坦承,在學校裡被同學說「去死」,身心狀況也變得更不佳,2月1日當天,她在家人的陪同下就醫,但當家人回到家中,卻不見伊藤的蹤影,後來才得知她跳下電車鐵軌自殺了。
家人在她的遺物中發現了這些紙條,要求學校徹底調查,群馬縣警與教育委員會也一同介入,並於3月19日認定這是一件「霸凌自殺」事件。
學校約談伊藤的老師與同學後,提出調查報告,發現一連串霸凌事件起源於伊藤一年級夏天時,被同學嘲笑說「眼睛跟某種動物很像」,便漸漸被用LINE、Twitter等社交軟體惡意中傷,2019年1月時,她又在學校的演劇發表會中和同學起了衝突還被罵「去死」,期間伊藤雖和班導師進行面談過,但受傷的心情未受到妥善照顧,遺憾的悲劇仍發生了。
最令人遺憾的是,伊藤有紀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因無法承受霸凌待遇而結束生命的人。
兵庫縣尼崎市教育委員會於3月18日,也公佈了該市一名國二女孩的自殺確實與「在班級與社團活動被霸凌」有關,這名女孩其實是在2017年12月時過世的,並在當時留下了一張「在學校太痛苦了」的便條作為遺言。
一年多的調查期間,在日本又有多少角落出現類似的霸凌事件呢?令人想到就悲傷。而事實上,「霸凌自殺」的認定難度相當高。
回溯至2011年,一名滋賀縣大津市的國二男生因被同學欺負,於住家公寓跳樓自殺,大津市教育委員當時提出了「霸凌與自殺的因果關係不明」的說明。
家屬無法接受,便於2012年對大津市和疑似霸凌的三名學生提起訴訟,由律師與第三方公正人組成的調查委員會,經過調查後作出了「霸凌為該學生自殺的直接要因」的結論,大津市遂改變態度,於2015年向家屬達成和解。
但疑似霸凌的同學卻強調這些行為「只是玩遊戲的延長,並沒有意識到是霸凌,自殺出於其他原因」,警方最後以三人之中兩人有嫌疑送檢,兩名學生被判處約3,750萬日圓左右的罰金。
這起事件也成為各地推進制定「霸凌防止對策推進法」的契機,視學生身心受創、長期缺席等為「重大事態」,學校有向國家或地方自治體報告之義務。
人們常說法律是最後一道防線,也因為是最後一道防線,在傷害造成之前還有太多灰色地帶,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調查,2017年度時全國高中、國中、小學認定為「霸凌」事件的件數高達41萬多件,為史上最高。
雖然某種程度可以認為是大家對「霸凌」的認知度變高,但如何讓受害案件不被掩蓋,不讓施暴的人輕易逃避責任,仍有許多可以思考的課題與進步的空間。
日本電視台於2019年1月播出一部日劇《3年A班 ― 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 ― 》(3年A組 ― 今から皆さんは、人質です ― ),故事描述私立魁皇高等學校三年級的學生將於10天候迎接畢業典禮,3年A班的導師柊一颯(菅田將暉 飾)卻在教室中,向眼前的學生們宣佈「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隨後引爆炸彈,將學生們困住。
柊自稱要為學生們進行「最後的授課」,要大家動腦想想看,數個月前自殺的學生景山澪奈(上白石萌歌 飾)為何而死,「兇手」又是誰。
景山被視為游泳界的新星,但一段「服用禁藥」的偷拍影片流出,讓她一夕之間從被捧在手掌心的學校風雲人物,轉變成人人喊打的對象。在抽絲剝繭找出「兇手」的過程中,每個同學也漸漸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都不知不覺成為「共犯」,更印證了柊所說的:「言語有時會成為兇器,甚至比刀子更鋒利,更重更尖銳地刺進人心」,而透過網路的匿名性、容易被煽動的特性與自以為是的正義,造成更大更深的傷害。雖然該劇只是一部虛構作品,亦使用了許多誇大的鋪成與詮釋,卻仍狠狠刺中年輕世代的痛點,掀起廣大迴響。
日劇以「畢業」前夕為時間軸,讓學生們為自己的行為做一次總整理、再審視,得以調整未來的方向,成就一個更懂得思考、學會溫柔的自己。
回到現實狀態,日本的4月份即將又有一批新入學的學生要進入新學期、新生活,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意識言語的重要性,以及不分場合、媒介都學會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起責任,仍是真實世界中不分性別、年齡、國籍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文獲「想想論壇」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桃籽:想想】玫瑰、少年,與我們不逃避的世界——楊翠、陳嘉行對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