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提前退休的人多數是年收入比較高的中產階級。問題在於,即使是相對富裕的階層,能否在辭去工作之前準備到足夠的儲蓄呢?答案是否定的。
文/井形慶子
事實上英國人的平均儲蓄額每人為二百四十七萬日圓(根據二○○九年國家儲蓄與投資的調查),比起日本人的八百七十萬日圓低很多。調查強調,特別是像我這樣持續工作的女性,這種傾向更加強烈。
根據調查,大約有一半的女性並沒有準備退休後的年金,不過也顯示有三成的女性在年金累積額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希望在五十五歲退休。另外,回答已儲蓄到足夠退休年金的男性大約只佔全體的一七%。
這真是值得令人驚訝的事。為何沒有足夠的保障,英國人還是趕在人生走到一半時選擇提早退休呢?
理由有幾項。
首先是在英國由員工與雇主負擔各半, 被稱為公司養老金(company pension)的企業年金制度非常紮實。這項制度也跟日本一樣,員工轉職時可以在新的企業沿用,此外給付額也比日本高,例如持續工作四十年時,退休後還可以終生領到相當於薪資三分之二的年金。
不用課稅、立刻可領的公司養老金自五十歲起就可以領取,政府的靈活運用,讓他們可以一邊工作領薪水、一邊領年金。有這種日本沒有的制度在背後支援他們,就算沒有儲蓄也沒有問題。
沒有儲蓄也敢提早退休的第二項理由,恐怕就是行情一直上升的英國房屋市場。大多數的英國人都趁二十多歲時終止付房租的生活,開始貸款買房屋。
在英國成為大人的條件就是「結婚、就業、買房」,因此二十多歲就擁有房子的人比率很高。英國接受以歐盟為首的世界各國勞工,導致出租房屋長期不足,加上租金很高,因此「租房不如買房」變成口號。
根據住宅貸款公司模範(Paragon),最近因為金融不安定、買氣降低,一時租房的需求增加,因此英國的平均房屋租金平均高達一個月十四萬日圓。這一來買房還是比較有利。
距今大約二十年前,一位在銀行任職的朋友問我要不要投資買房,那是一間位於倫敦市中心帕丁頓車站後面的巨屋頂陽台、大約十個榻榻米(五坪)的套房。初步去看發現那個房子位於車站正後方、是屬於格魯吉亞風格(Georgian style)建築、具有露臺的房子。
通往大門的鑄鐵打造樓梯,左右扶手黑得發亮,大門上方的扇形圖案、採光良好的玻璃別具風格。問題是,位在三樓的房間裡具有全套廚房與浴室,所以空間非常狹小。起居室與廚房加起來也只有八個榻榻米大而已,不過也有附停車位和屋頂陽台的優點。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小如牢房的套房竟然是由一對夫妻,在律師事務所上班的丈夫、以及舞台設計師的妻子,每月支付二十萬日圓的租金承租。為何收入不算低的這對夫妻,會想要生活在如此狹小、房租又高的房子裡呢?
結果朋友私下對我說:「倫敦的房租太高了,房客通常一年就會停止租屋,這對夫妻下個月也想解除租約,我告訴他們想賣掉這間房子不久之後,對方猶疑要不要買下來。」他想以一千九百八十萬日圓把房子賣給我。
「話說目前住在這裡的夫妻說可以用二千一百萬日圓買,我想這對你的將來是好事呢!」
我心裡想,這樣賣給他們不就好了?當時我在旅客最常去的帕丁頓車站前的咖啡屋聽朋友說話。結果我想,反正現在不想馬上在英國居住,加上看房時覺得房子太小,結果就拒絕了。
結果那時正逢倫敦的房屋泡沫,地價攀升到兩倍左右,接近二○○四年時,當時的一間套房,以當時的匯率計算平均上升到一億兩千萬日圓。就在我拒絕購買之後,懷著期待在等待的夫妻就買下那間房子,然後在泡沫最高峰時期賣掉它。
之後,倫敦的房價飆高到以一千萬日圓根本連也買不到郊區的房子。那時候就算後悔,覺得即使借錢也要買這間有如監獄大小地套房,也已經太遲。
柴契爾政府在一九八六年實施的金融緩和政策導入所謂的「宇宙大爆炸(Big Bang)系統」,導致全球資金流入倫敦市區的不動產市場。爾後雖然受到雷曼事件的衝擊,十年之間平均房價還是上升了二.五倍以上。
這也是為何英國人寧可買房子也不要把現金存放在銀行裡的理由。
特別是在供給不足、需求不減的倫敦熱門地區,買房子本身就是理財。整體而言,企業養老金、需求量居高不下的住宅、其次是豐厚的福利—英國人之所以不仰賴儲蓄,主要是能仰賴的社會系統很多。
但是理由真的只有這些嗎?
就算日本的不動產價格還是像過去一樣持續攀升,年金金額也一直提高,就日本人而言,還是執著在絕對讓人安心的儲蓄上,我們過去一直被這種想法所左右。
因為生病時或癱瘓在床時就會馬上需要花錢,加上擔心可能哪天制度改了,年金縮水,因此我認為,日本人無論身上儲蓄多少金錢還是會感到不安吧?
回想一下我們總是說「沒有錢所以不能結婚」、「沒有儲蓄所以無法換工作」,人生的轉折與否都是受到有沒有積蓄左右決定。認為沒有攢到足夠的錢就不能有所改變,這不就是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嗎?
最近的英國人,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總是在聖誕節或冬季換季拍賣時花費過度,水電費、稅金用信用卡支付的人也愈來愈多。
在歐美所謂的信用卡一般是以可以分期支付的循環利息計算,這種被高利率綁住,重複一直借錢的愚蠢浪費習慣,可以說就是社會能跨越不景氣,繼續在好景氣中翻騰的原因吧!
據說「Japan is saving country, Western is owing countries.(日本是儲蓄的社會,歐美是借貸的社會)」,乍見之下好像一語中的。英國人不倚賴儲蓄的個性,也可以說是一種沒有儲蓄也可以享受生活的英國人求生精神吧!
某段時間,慈善機構「協助高齡者(Help the Aged)」,即現在的「英國高齡者(Age UK)」公布的「靠年金過生活的人因為給付的年金很低,失去生活的輕鬆感,無法去旅行或在外面用餐」新聞,有不少人提出了質疑。
目前在英國要過一般的生活,除了房租每個月至少得花費十五萬日圓的生活費。因為年金額度已經趕不上,所以產生貧困的問題。
不過有位七十多歲的企業行政人員說:「無法外食或到海外旅行這些事,對我們而言,並非重要的事。因為高齡的英國人根本沒有到餐廳用餐的習慣,旅行時通常也都是去住親戚或朋友的家。」
有許多年長者都說:「我沒住過旅館。在英國有很多親朋好友,買張便宜的車票到他們的地方去玩,對我來說就是旅行。」
也有很多辭職者到達退休年齡以後,就搬到德文郡、多佛海峽附近的海邊住,因為會有很多朋友趁旅行的時候來訪。如果有人來,大家就可以去買食材回家煮,可以一起圍繞著餐桌吃晚餐。
即使不特地花大錢去餐廳吃飯,也可以用大家分攤費用的方式享受親手做料理的樂趣。
還有,已成年的子女會在經濟上協助父母的生活,這也是他們成為一個成熟大人的證明。像與父母外出買東西時,或父母來訪時幫忙出交通的費用等。就像以前父母為兒女所付出的一樣,子女也在金錢方面為父母出一份力。
近來,新聞媒體報導日本太太們的私房錢竟然平均多達一百萬日圓以上,而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話題。雖然由此隱約可見女性因為對經濟景氣和年老後的不安,而想提早做準備的心理,但金錢這東西不就是再怎麼儲蓄也無法安心的嗎?
我覺得與其我們一直存錢,如果能配合環境改變生活的方式,就可以不這麼依賴存款,如此一來不就可以在工作的選擇上獲得自由嗎?
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不就是一種不依賴存款的生活新方式?
(本文摘自《英國人,這樣過退休生活:英式心靈富足學》,天下雜誌出版,井形慶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