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人因癌症辭世,如李國修罹大腸癌、薇薇安罹乳癌、嚴凱泰罹食道癌等,透過全身定期健康檢查,真的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癌症「死亡風險」嗎?
「癌症能不能透過健檢達到早期發現,其實是有條件限制的。」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首先這個癌症須是常見且病程不能太快,更重要的是,必須存在準確的篩檢工具及有效的治療方式。
截至目前,就胰臟癌而言,還沒有好的篩檢工具,治療效果仍不彰;而食道癌與某些特定習慣與高危險因子有關,如抽菸、喝酒、嚼食檳榔。換句話說,健檢項目只能涵蓋部分的癌症,而部分癌症也與日常生活習慣脫離不了關係。
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絕大部分癌症的生長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除非像是急性血液淋巴癌等,否則理論上每年做全面性健檢,還不至於一發現就是癌症分期的第三期、第四期。」此外,也有研究顯示,透過健檢找到癌症,比出現症狀時才就醫檢查診斷的癌症,其疾病分期都明顯比較早期。
血液腫瘤標記
尚不足當篩檢工具
然而,坊間防癌健檢項目繁多,做愈多真的愈有保佑嗎?「其實不然,甚至也有過度診斷(Overdiagnosis)的風險。」邱瀚模以韓國二○○四年起做甲狀腺癌的篩檢為例,韓國人罹甲狀腺癌的確診率增加了十五倍,甚至成為全球罹甲狀腺癌比例最高的國家,但韓國甲狀腺癌的死亡率,卻沒有因為篩檢,造成太大的波動。換言之,這一生並不會因為這個癌症而對生命造成威脅;攝護腺癌也是進展緩慢的癌症,許多患者終其一生並非死於攝護腺癌。
你、我為什麼害怕癌症,是因為癌症會死亡,不會造成死亡的癌症,是否還要刻意找出來?這些都是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