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新出爐的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賓森(James Robinson),曾於2018年12月訪台,並接受《今周刊》專訪。
他在2019年1月第1151期《今周刊》刊出的專訪中指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確實大步邁向廣納型經濟制度,並造就可觀的經濟成長,但這些仍屬於榨取型政治制度的產物,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利益是維持全面統治,由黨掌控一切的發展模式,無法持久永續。
羅賓森也提醒,台灣的民主制度確實很成功,但中國擁有很多手段,可以破壞這得來不易的成就。例如以中國擁有的財富,足以在台灣內部製造一批特權精英,打破台灣廣納型的政經制度。
他警告,「如果台灣人想維護現有的民主、自由,必須建立明確的集體意識,不能被輕易分化」。
(原文刊登於2019/1/9,更新於2024/10/14)
在他的理論中,一個「成功」的國家,必須擁有一套能分享政治權力、進而驅動創新的社會制度。
台灣,就是他眼中不折不扣的成功國家。但這位政治經濟學家提醒,台灣若想維持既有的民主自由,就不能忽略極權中國的嚴重威脅。
「政治上有競爭、人民因為不滿意而投票給另一個政黨,我都認為是好事。因為人民的決定,可以促使執政者思考自己哪裡做得不對,再從錯誤中學習修正。」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這麼評論台灣九合一選舉,「台灣在實踐民主制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們的理論下,絕不會是個『失敗』(fail)的國家。」
羅賓森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的共同作者,他與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在這本二○一二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中主張,決定國家是富裕或貧窮的關鍵,並非許多學者認為的地理環境、傳統文化或領導人品格資質,而是政治經濟制度。
他們的論點是:一個社會若在經濟上將利益開放給所有人共享,並透過保護私有財產提供創新誘因;在政治上則廣泛分配權力,就稱為「廣納型」(inclusive)制度,國家必然繁榮富裕。相對而言,若一個社會僅由少數特權精英壓榨廣大庶民、獨享財富與政治權力,這種「榨取型」(extractive)制度的國家,將無可避免地邁向失敗。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出版後,立刻在全球引起熱烈回響與論辯,不僅《經濟學人》、《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將它列為年度精選書單,臉書創辦人祖克柏也曾公開推薦。
他眼中的台灣:民主、教育、創新
做得比大部分國家都好
台灣也沒有在這股熱潮中缺席。二○一六年初,剛贏得大選的總統蔡英文,也在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強力推薦下,認真讀完這本書,並藉以思考就職後的經濟路線選擇。施俊吉當時形容,蔡英文讀書的過程,像是在和作者直接互動。
當然,現實生活中的羅賓森,還沒有機會與蔡英文互動,也不知道台灣總統讀過他的書;二○一八年十二月初應台灣大學經濟系邀請來台演講,甚至是他頭一次踏上這片土地,但他的表現,絲毫看不見初次到訪的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