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與東南亞交流增加、暖化與蚊蟲傳播方式改變,登革熱在台灣日趨常態化,其中,新北市在防疫過程中對症下藥,使病媒蚊指數下降。他們的防治撇步,或許你也可參考。
六月二十八日,首例台灣本土型登革熱現蹤後,各縣市陸續傳出疫情。如今時序入秋,登革熱病例仍陸續出現,專家提醒,登革熱北移已是擋不住的趨勢,未來登革熱防疫,恐怕人人要有警覺才行。
俗稱「天狗熱」、「斷骨熱」的登革熱,因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依不同的血清型,可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每一型都有感染致病的能力。
從全球角度來看,登革熱主要以埃及斑蚊為病媒傳播,集中在熱帶及亞熱帶國家,一般認為是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台灣地處亞熱帶,以往疫情發生在南部居多,二○一四年與一五年,被疾病管制署認為是「最嚴峻」的時期,病例數破萬,主要集中在高雄與台南地區。
出入有病媒蚊菜園 應管制
隨著全球暖化與交通頻繁,登革熱的地域性逐漸被打破,連比台灣冷的日本,也開始出現病例;台灣今年疫情的「亮點」,就是北部疫情比南部嚴重。
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今年截至十月九日為止,共計一四七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其中台中市八十例、新北市四十二例、高雄市十一例、彰化縣八例、台北市及嘉義縣各兩例、桃園市及台南市各一例。
今年七月初,第二例本土確定病例在新北市後,接著出現本土登革熱群聚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解釋,每年北部都有登革熱,並不「突然」,新北市近年每年約有八十多名境外移入病例,但因以往南部疫情較為嚴重,北部疫情相較之下,未成為焦點,也因此,民眾與醫護人員的警覺性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