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未來會怎麼走?中國經濟能不能如IMF所言,捱過在歷史的關鍵節點這一關?《今周刊》邀請本刊專欄作家,也是瑞士信貸私人銀行部高級顧問陶冬、前摩根士丹利中國經濟學家,現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以及國際金融協會(IIF)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馬青,為讀者剖析後市。
陶冬:下半年經濟形勢依然嚴峻
今年年中,中國經濟遭遇到近年罕見的挑戰。
嚴厲監管觸發影子銀行收縮業務,中國信貸環境大幅收緊,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資金鏈緊張,借新還舊的套路失靈,企業違約率直線飆升。
由於政策性銀行作出信貸調整、債市集資困難,地方政府的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全面停擺,財政支出對經濟的支持驟降。「棚改項目」(改善城鎮危舊住房)被叫停,房地產開發商投資規模出現調整。中美貿易劍拔弩張,令出口形勢蒙上陰影。由於房地產市場吸納了巨額的居民儲蓄,中低端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減少,消費前景也不明朗。
針對經濟出現下行風險,中國政府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推出經濟刺激措施,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積極」,而貨幣政策也「中性充裕」。
信貸危機 去槓桿緊縮影子銀行 衝擊民間投資
不過,決策者強調,這次不搞大水灌漫,注重微調、預調。這些措施能不能令中國經濟在下半年觸底反彈?筆者持懷疑態度。
目前宏觀經濟的一條催命索,是「去槓桿」。
去槓桿,旨在降低整體經濟的負債水平,消弭金融系統性風險。這是國策,對於維持經濟的長遠平衡十分重要,暫時見不到中國在去槓桿問題上有明顯的讓步。
中國政府放鬆的是流動性,並在監管力度上,亦作出些微調整。此舉對銀行金融系統中的流動性水平有幫助,但是似乎對銀行的借貸意欲幫助不大。
中國的信用環境,不是流動性問題,而是信用風險錯配。國有企業過去能在銀行借錢,現在也可以。民企和部分地方平台過去在銀行借不到錢,必須通過影子銀行集資;如今影子銀行的集資通道被堵死,銀行還是不願意借錢給他們。債券市場一片熊市,令企業資金籌措更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