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招生、師資外移,台灣的大學教育面臨空前險境。
本刊進行獨家調查,50位大學校長「會診」高教危機,他們的共同心聲是:高教困境並非只有外患、更有內憂;而《大學法》相關法令與教育部的重重限制,更綑綁了大學改革求活的彈性。
故事,先從三個「不見」說起!學生不見了、教授不見了、學校不見了!聽起來好像危言聳聽,卻正在大學現場血淋淋上演。
去年七月,中國教育部宣布降低台灣高中生申請中國大學的學測成績門檻,從原本的「前標以上(總分居全體考生的前二五%)」,開放至「均標以上(總分居全體考生的前五○%)」;於是,明明五月才是台灣學測申請放榜的時間,早在三月,中國各大學校長與團隊就來台搶學生。
這挑動台灣大學教育現場的敏感神經,以致深圳大專院校來台舉辦招生說明會時,因教育部關切而暫停;台北建國中學和桃園武陵高中校長幫學生寫赴中就讀推薦函,也被政府部會關切。
然而從數字看,高中生的「出走」意志終究愈來愈強。據校方估計,建中學生申請赴中人數較去年增加二倍、武陵高中從原本十人不到增加三倍;台南一中、台南女中申請中國大學的人數,也從過往個位數上升到二位數。再往前看,高中生出國就讀大學人數,從二○一三年到一七年,五年間成長近五成。
▲點圖放大
中國採高薪挖角 祭出教學時數少與安家福利也很誘人
老師呢?今年二月,中國惠台政策再出爐,進一步獵取台灣高教師資人才腦礦。「尤其是省級大學的校長,挖角很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政亮指出。拉力,無非是中國一貫作法,用高薪資(依照學校情況不同,至少可加五○%)、教學時數少與安家福利吸引。
「(在台灣)從『專案』到『專任』聘職,遙遙無期,到中國拿三年聘書,雖然短線,但至少可以生活。」幾位四十歲上下的大學教師口徑一致無奈表示。他們有的已在大學專任,有的則在南北各大學間兼職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