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陳老爹,幾年前一日清晨外出運動時,因在街旁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這意外地一跌,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
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是不少子女在照顧年邁父母時的實際遭遇。
「人是肉做的,老人家的狀況多,特別是在高齡化社會,老人這個特殊族群經常被提出來討論。」壢新醫院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說。
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腰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缺乏運動造成的問題等等,還有失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老人常見的問題或疾病。
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跌倒。」林頌凱醫師說。
「一個人可能罹患高血壓40年,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是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跌倒後的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林頌凱醫師強調,「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 林頌凱醫師長期致力於運動醫學領域,也是關節退化醫治的專家。(圖/取自林頌凱醫師粉絲專頁)
跌倒致死率高
形成兩代負擔
由於老人家肌肉力量不足,本來就是跌倒的高風險群,「如果再加上中風、眼睛不好、失智、行動不便等問題,跌倒的機率就可能大幅增加。」林頌凱醫師說,也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實在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
林頌凱醫師說,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
林頌凱醫師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他補充,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半夜常因上廁所、光線昏暗下、神智不那麼清楚,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
降低跌倒風險
照顧者可以這樣做
該如何降低長輩跌倒風險呢?
家中若有長輩同住,林頌凱醫師建議,務必讓擺設簡單化、挪開所有可能導致跌倒風險的障礙物、避免地面濕滑,特別是老人家的生活作息動線,要流暢無障礙;加裝夜燈或準備手電筒,使光線充足。
此外,視長輩的情況,在家中鋪設軟墊。如果長輩因失眠有服用藥物,照顧者也需特別留意。
林頌凱醫師提醒,如果和長輩住在一起,當發現父母有些異常的狀況,不妨讓父母換房間住、或是兒女和父母同房住;若沒有和長輩同住,經濟情況許可的話,他也建議不要省聘請看護的錢,還是有人照顧父母比較理想。
公園運動好處多
補充營養有必要
「只要神智清楚,都可以運動。而父母願意運動,都是兒女的福氣。」林頌凱醫師表示,透過運動,能強化肌肉力量、也能鍛鍊協調性、平衡感和反應能力。
以肌力來說,重量訓練、核心肌群的鍛鍊、透過走路強化下肢大腿前、後側都很好;「到公園做老人家喜歡的運動就很好,健康操、太極導引…..等等,從喜歡的運動開始做起就好。」林頌凱醫師說,這對於老人家的神經、肌肉都有助益。
林頌凱醫師也提醒,長輩的營養補充也是必要的,在飲食方面注意,攝取鈣、維生素D。「若骨質密度好,真的跌倒也不容易骨折。」他補充,半年或一年透過打針,也能補骨密,也是可選擇的方式。
透過健檢或看診,能評估了解長輩的健康狀態,復健科、運動醫學科醫師,通常也會透過觀察走路姿勢、詢問生活狀態等方式,了解長輩的情況,提供家屬或照顧者相關保健建議。
林頌凱醫師說,老人因身體機能退化、疾病或服藥等原因,或外在環境因素,都可能導致跌倒。子女多一份貼心,就有機會降低長輩跌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