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陳先生,正盤算著幾年後退休的愜意人生,卻覺得右手總是怪怪的,指頭偶爾抖一下,右肩容易疲倦痠疼,寫字越寫越小,無法開展。逛街時常常被老婆催促,走快一點,腰背要挺直;參加宴會時,不知不覺得要藏起那隻越來越不安靜,抖動的右手。
文/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湯佩芳、黃正雅
他困惑著:「我是中風了嗎?還是五十肩?還是大腦長瘤?還是那個叫巴金什麼的病?」
什麼是巴金森氏症
19 世紀的倫敦,一位平常熱愛觀察人們行為與社會現象的開業醫師,他的名字叫詹姆士‧巴金森醫師(James Parkinson)。
巴金森醫師注意到他的病人或是街上人來人往的某些老先生,似乎有著共同的一種症狀:走路時面無表情向前微傾,步伐小,行走速度緩慢,雙手僵直地貼在身邊,指頭不停地抖動。
遇到轉彎時須先從原地小步伐地慢慢轉身子,待完全轉至行走方向時才又繼續往前走。
巴金森氏症病友姿勢特徵
走路時面無表情、向前微傾、步伐小、行走速度緩慢、雙手僵直地貼在身邊、指頭不停地抖動。
他覺得這是很值得記錄下來的一種老人疾病,因此在 1817 年發表了一篇文獻,命名為顫抖的無力症 (shaking paralysis) 。
隨著 20 世紀醫學的進展,科學家逐漸了解這種容易發生在老年人的疾病,原來是導因於大腦缺少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原料,叫作「多巴胺」。
多巴胺能夠驅動大腦的運動迴路,就好像汽車有了石油才能帶動引擎,啟動輪胎,車子往前跑。
多巴胺是我們中腦「黑質」神經核團裡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所產生,多巴胺神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但巴金森氏症病友的多巴胺神經,卻減少得更為迅速。
目前的研究發現,當多巴胺神經細胞減少大於 60 %時,就可能產生各種程度不等的肢體活動障礙。
因此,巴金森氏症被界定為缺乏多巴胺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這種退化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絕非老年人專利,近年來,中年或壯年發病者亦時有所聞。
創作膾炙人口民歌〈橄欖樹〉的音樂大師李泰祥,在 50 歲時發現得了巴金森氏症,但此病症並無法限制他對音樂熱愛的心。
我們仍可在新聞畫面上看到,即使有著微微顫抖且僵硬的表情,李泰祥老師仍神采奕奕地宣示他的創作計畫。長年受巴金森氏症所困的他,除了肢體不便,仍然是才華洋溢的大師!
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來面對巴金森氏症,使疾病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對病友與家屬是極重要的!
巴金森氏症的診斷
醫生診斷疾病總是要望、聞、問、切。因此診斷巴金森氏症需要詳細觀察病人的行、住、坐、臥,其症狀多出現在肢體與行動的障礙。
典型的四大症狀
1. 動作遲緩。
2. 靜止型的顫抖,指肢體或下巴出現不自主的抖動,此抖動多半在肢體在放鬆、且沒做動作時才會出現,但當做動作時抖動就消失了。
3. 身體或四肢僵硬。
4. 姿勢上的平衡或步態異常,如步伐變小、腳抬不高;患者常會抱怨因為身體僵硬,睡覺時翻身困難或是早上起床時不容易由躺姿到坐起。而平衡或步態異常也常是造成跌倒的重要因素。
除以上問題,患者多半還會出現姿態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表情僵硬,且行走時,手臂不會像一般人有自然的擺動,而是僵在身體的兩側。
由於中樞性的持續性肌肉緊張,導致肌肉疼痛、或是身體無法伸直、手指活動也較為困難。
然而這些常見症狀並非每一位患者都兼而有之,而是依病情不同而出現部分或全部的症狀。
(本文節錄自《物理治療師教你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大塊文化,湯佩芳、黃正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