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演變跟產業發展階段來說,台灣剛好在以色列跟比利時的中間,如何以千萬級人口、技術累積,在大國競合間找出自己的定位,是我們這一代的使命。
兩個月前隨著一個科研訪問團造訪比利時與以色列,參觀歐盟與兩國的科研部門及生醫農技研發單位,行程匆促短暫,卻也深刻感受到這兩國的風土民情與獨特定位,以及值得台灣參考學習之處。
以比利時來說,位處西歐大國間,各地區曾被荷、西、奧、法、德等國占領統治。這個採聯邦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國,雖長期存在國家分裂的可能性,卻也是北約跟歐盟的總部所在地,以科技跟現代化聞名。
在雙語的布魯塞爾、法語區及荷語區間移動參訪,明顯感受到跨國人才合作與文化差異並存的現象。這卻不妨礙其科技、經濟與社會文明的進步,非常值得同樣位處關鍵地理位置、有著國家認同危機、同樣處於大國競合下的我們反思。
從西歐的十字路口飛往歐亞的戰火中心,從一路嚴密的安檢,到起飛前當地戰機被擊落的事件,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危機意識與艱困處境。猶太人數千年的苦難,加上三大宗教的聖地之爭,讓這塊應許之地少有平靜。戰亂帶來危難,卻也造就以色列強大的國防科技,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人才與技術競爭力。
而透過政府主導的新創生態系及投資補助計畫,讓人力與資本投入的邊際效應得以不斷放大,科技新創取代了軍武國防,成為以色列的新特色,排名美加之後,擁有全球第三多的那斯達克上市公司(詳見文末QR碼)。此外,透過滴灌技術、灌溉水回收與土壤改良等技術,以色列已成為歐洲的果園,養殖漁業與糧食技術同樣位居尖端。
在很多方面,以色列其實跟台灣的發展軌跡非常相似,但由於國土環境的嚴苛與國際關係的緊張,加上人口不多,因此自動化、資訊化的需求更甚台灣。近年來從社會主義逐漸往資本主義路線靠攏的以色列社會,其實也在經歷內部衝突與外部環境變化,很接近台灣在解嚴前後的社會氣氛與發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