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後,米其林選擇台北發行小紅本,外灘有四家星級餐廳共六顆星由台商投資,優質生活產業的相對優勢明顯是台灣的Can Do,朝向此產業中心發展,是不是台灣的Want To Do?
台北首屆米其林紅本公布,沒有意外地從士大夫至庶民走卒,各種不同意見四處湧出。但可能因為台北食家的自信與對台菜的自我認同還沒那麼深刻,台北這回並不像○八年米其林首度踏入亞洲,在東京初屆發表時遭到對和食自有主張的日本人那麼強烈的反彈。
那年東京紅本五個密探中只三位日本人,米其林學了乖,隔年七位密探中,日本密探升至六位。台北此次評鑑密探,據了解全是西方人,並無一位「台客」食家。
除所謂「接地氣爭議」外,另卻有一重要角度,迄今似仍少提起:剛剛發行的台北米其林紅本,是全球華人社區城市中發行的第幾本?這個出版位序又代表什麼意義?○八年發行的香港,其實算是世界社區的城市;一六年發行的新加坡也不算純華人社區,這樣就只一六年的上海才屬米其林紅本在純華人社區的首發城市,再來就是台北了。
台北在純華人社區城市中,雖然城市GDP排名第二十七,發行紅本卻排序第二。鑒於米其林在全球公認的客觀性與嚴謹性,這個發行排序其實意味著,台北城在華人社區中,實位居優質生活風格產業領頭羊的位置。這個論斷還有一個旁證支撐:一七年九月二十日,上海第二屆米其林紅本公布,共三十家餐廳入選星級。其中十家星級餐廳分布在外灘,之中有四家共六顆星是由台商投資經營打造的。
其實不只餐食生活領域,衣著時尚方面,在世界時尚首都巴黎開設有兩家店面的夏姿,○九年首度登上巴黎時裝周以來,迄今每年兩回春秋巴黎時裝秀,十年來參展從未中斷,華人社區中僅此一家。更不用說古又文、陳卲彥、詹朴、吳季剛…等台灣年輕一代設計師,在倫敦、紐約時尚周的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