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民生活的根,但隨著鄉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外流,農業人口遽減。
如何能保住台灣的根,讓台灣農產業永續,是現在急需被正視的課題。
前幾天到雲林四湖的牧場做獸醫巡診服務,四湖位於雲林靠海的地區,一個人口外流與老年化非常嚴重的地方。
牧場老闆吳伯伯已七十幾歲,養牛養了三、四十年,他說孫女今年要上小學,才發現一個年級竟只有一個學生!他感慨以前至少有滿滿兩個班,跟現在相比天差地遠。
為什麼沒人回鄉呢?回到鄉村後,多是承接務農的工作,利潤非常微薄,承擔的風險卻高得不可思議,像這次台北果菜拍賣市場的連休議題,導致多樣蔬果價格暴跌等農民不可控制的狀況。很多人說 「選擇比努力重要」,也難怪現在投入農業生產的人不多。
現在台灣農民平均年紀高達六十二歲,吳伯伯說,他的周邊有不少朋友和自己的子女說:「如果我走了,土地我會賣掉,賣掉是怕你回來,如果我沒賣掉,也千萬不要回來,因為回來務農真的太辛苦了。」看不到未來,背負的壓力遠超過想像。
吳伯伯可能是非常主觀的經驗,但也是在地農民的真實寫照。要讓這個產業永續發展,農業不只要穩定,應該考慮的是合理的農業產值和收購價格,而非最低取得成本考量。
農業說到底,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底線,近年來政府的農業教育及農業倡議推廣當然重要,不過最關鍵的恐怕還是在於產銷價值的衡量,讓農產品有更寬裕充足的利潤,才有更多的栽種或養殖方式可以選擇,也才更有空間購買設備和投入新技術,造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