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衛生紙危機是人民信任危機

衛生紙危機是人民信任危機

2018-03-15 10:07

台灣是淺碟經濟,民眾容易產生恐慌,需要政府的信用來維持平衡。
但政府的信用氣若游絲,全民搶購衛生紙囤積現象意味著民眾對台灣不安全感的加劇。

台灣上個月爆發全民搶購衛生紙,世界主流媒體紛紛報導,引為異聞奇景。當然,外國媒體沒有義務深入分析,但是身在其中的台灣人,不能輕易放棄這個了解台灣、了解自己的機會。

 

事過境遷,我們首先來回顧衛生紙搶購現象「不是什麼」。它不是商品漲價前的搶購;汽油漲價前夕排隊加滿油是價格引發的搶購,但是此次衛生紙事件延燒後揭露的本質不是「省錢」,而是「囤積」。

 

它也不是台灣人貪小便宜、喜歡吃到飽的醜態表現。自助餐可以吃到飽,機巧的人確實有便宜可占,但是衛生紙不是一種可以「用到飽」的商品,如柯文哲所說:「一個人只有一個屁股,買那麼多幹嘛?」公共廁所內的衛生紙,在台灣並沒有因為免費而被「用到飽」。

 

如此大面積、瞬間爆發的社會集體囤積行為,如果不能用經濟學的價格波動來解釋,也不能用貪便宜、吃到飽的文化心理來解釋,那麼密碼在哪?

 

我覺得密碼在兩個字:恐懼。或者說,對台灣現實處境的不安全感的加劇。台灣是個淺碟經濟,就像便利商店必須靠快進快出才能運轉,而且還得全年無休。衛生紙斷貨七天,恐慌。果菜市場休市三天,恐慌。

 

淺碟經濟的運作特色就是容易產生恐慌,因此,這點需要政府的信用來維持平衡。然而,在三十年的惡性政治鬥爭之後,政府的信用元氣,已經氣若游絲。

 

一粒沙看世界,一包衛生紙看台灣。台灣現在面臨三重壓力的疊加:一、淺碟經濟身處一個波動巨大的世界經濟環境;二、多年內憂外患累積的社會恐懼;三、人民對政府信任感的流失。

 

 

本文由工作夥伴江若寧(一九九○年~,台北大學經濟學系)、黃奕穎(一九八七年~,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所)、邱政緯(一九八八年~,台灣大學化學工程所)、陳宏富(一九九二年~,陽明交通大學土木所)共同撰述,並且試著分析現今的「非典型牛市」,並與讀者分享股市板塊兩極化的獨特現象。

 

一、AI趨勢帶領的「非典型牛市」

 

美國股市經歷二二年整年的熊市修正後,挾著通膨趨緩和AI創新的兩大動能,今年再度創下歷史新高。

 

從數據顯示來看,美股二三年開始的大漲行情,卻不同尋常。過去在熊市落底後的經濟擴張期,通常都是小型股領漲,然而二三年以來,代表小型股的羅素二○○○指數,僅上漲二五.四%,遠遠落後標普五○○的四九.二%漲幅。此波牛市由大型股領漲帶動,如今美股前十大企業市值占比標普五○○,高達近三六%,已經超過二○○○年初科技泡沫頂點的二六%。

 

統計前六大科技公司今年獲利預期,將成長二三%,但是平均前瞻本益比(Forward PE)反而自二一年底的三十四倍,下降至如今的三十倍。對比二○○○年初的科技泡沫領漲公司,包括思科、微軟、英特爾、甲骨文(Oracle)和北電網路(Nortel Networks)等,其平均前瞻本益比高達七十四倍,其中的思科更破百倍,顯示此波牛市領漲的大型科技股,尚未出現估值過高的泡沫現象。

 

美國經濟在歷經二三年的高成長(GDP成長二.五%)後,今年持續加速,前三季GDP年增高達二.七%,遠高於過去十五年約二%的均值;反觀美國九月通貨膨脹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卻低至二.四%,幾近聯準會(Fed)的二%通膨目標值,在經濟持續增溫、通膨卻反向趨緩的大環境下,聯準會將有更多的空間,執行「緩降息」政策。

 

二、「緩降息」環境下,股市板塊呈現兩極化發展

 

近期,美國主要科技巨頭陸續公布財報和展望,在資本支出的部分,Meta預期今年約三九○億美元,且強調明年仍然持續加大投資AI基礎建設;微軟則預計五三○億美元,占比營收高達二八%,是過去十年均值的兩倍以上;投資AI雲端基礎建設的四巨頭(Meta、谷歌、微軟、亞馬遜),今年總計成長四三%,總值更達到二一○○億美元,未來仍會持續增長。在如今AI趨勢延續下,產生美股各板塊表現的極端差異。

 

回顧今年,美股表現最好的兩個板塊,分別是資訊科技(上漲三二.五%)和通訊服務(上漲三一.三%)。這兩個板塊具有景氣循環的週期特性,因而顯著受惠於經濟成長期。

 

然而,同是對景氣循環敏感的非必需消費品(上漲十五%)表現,卻落後大盤,反之,防禦性類股如公用事業(上漲二一.六%)表現,卻超越大盤。美國公用事業之所以表現得那麼好,最主要原因就是AI基礎建設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使得原來僅是收息的防禦性公用事業,如今變成表現亮眼的成長類股。

 

若是細看產業板塊,會發現在非必需消費品板塊指數中,亞馬遜的成分比重高達十四%,係因亞馬遜是美國電商龍頭,造成產業板塊的表現失真。

 

如果扣掉亞馬遜,在非必需消費品當中,較具代表性的公司如特斯拉(上漲○.二%)、麥當勞(下跌一.四%)、星巴克(上漲五%)、Nike(下跌二七.二%),今年皆表現平淡;此外,消費性電子相關公司,除了與AI連結的蘋果,表現比較好之外,像三星(下跌二六%)、索尼(上漲五%)、LG電子(下跌一○.五%)、宏碁(下跌二五.六%)等,亦普遍表現不佳。

 

在經濟數據表現良好下,上述消費性公司股價反而受到重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二三年以來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科技企業對AI基礎建設的大幅資本支出,並且在新冠疫情後的消費熱潮退燒後,許多過去明顯受惠於經濟成長週期的消費性企業,在此次牛市表現欠佳,取而代之的是受惠AI大趨勢的相關產業。所以,也可以說二三年以來的美股牛市,只有AI這個趨勢一枝獨秀。

 

總而言之,在「緩降息」的政策下,市場仍將青睞與AI趨勢相關和具規模的優質企業。雖然在指數持續創新高的順風環境,對於個別投資人卻並非友善,反倒是更加考驗投資人在此環境下的選股能力和風險控管,須有效率地分配資金,才可能在此趨勢下穩健前行。

延伸閱讀
用「生態秩序」定位台灣
用「生態秩序」定位台灣

2018-03-01

集權、假民主、真民主的世紀競爭
集權、假民主、真民主的世紀競爭

2018-02-07

從3+1的世界格局看台灣
從3+1的世界格局看台灣

2018-01-25

大到投資人須自我欺騙?
大到投資人須自我欺騙?

2018-01-11

法治和權治  只有一線之隔
法治和權治 只有一線之隔

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