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紙不像黃金或房產能保值,與其費心神搶購,不如把時間省下來思考房市何時會回溫。
行為經濟學認為,情緒影響我們的決策,人不是純然理性的,這次的搶購衛生紙風潮,正是此論點的證據。
這兩年,漲價的新聞此起彼落,原本行業虧損以兆元計算的記憶體跟液晶面板,都賺到手發軟;熱門的被動元件,除了漲價之外,居然還有生意太好暫時不接客的公告,衛生紙的漲價,只是其中一個與普羅大眾相關的品項。
所有東西都漲價,這就叫通貨膨脹。既然是通貨膨脹,我們該買什麼來保值?衛生紙肯定不行。或許很多人會想到黃金,但是它不能創造收益,扣除投機性的操作,認可黃金價值的人頂多也是在投資組合內有部分比例而已。另外有一派人認為,穩定配息的大型藍籌股才是正解,因為通膨引發的成本上揚,可以透過效率提高來降低,也可以漲價轉嫁成本,營運良好的公司甚至在這過程當中還提高獲利。比方說,美國總統川普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宣布提高鋼鐵與鋁的進口稅,這對於以金屬為原料的汽車、航太、設備與建設公司來講,是成本被迫提高,跟通膨效益相同。讀者可以觀察未來幾個月這些廠商的動作,類似現在大賣場處理衛生紙搶購風潮的手段,取消過去慣用的優惠,提高實際售價,調整配方降成本等等措施,原料漲價不必然殺傷獲利。
對大多數民眾來講,股票並非容易入手的解藥,就跟電阻漲價、鋼筋漲價,難以激發共鳴。衛生紙就不一樣,不起眼但天天要用,立刻就感受到漲價的壓力。原本是拿來住、拿來做生意的不動產,卻被很多人拿來當抗通膨的終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