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全身的血液循環,是靠著心臟這個「幫浦」不斷的收縮、舒張,將帶有氧氣及養分的血液輸送到四肢,但是有沒有人想過血液怎麼從下肢流回心臟呢?
文/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
下肢是身體距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要抵抗地心引力往上流回心臟是何等困難的事情。
若上去的速度比不上下來的速度,血液就會堆積在下肢,造成浮腫的現象。下肢浮腫的原因有三種:
1、負責血液回流的靜脈堵塞。
2、心臟衰竭:腎臟的血流量不足,導致排尿減少,水分累積在身體內。
3、腎臟衰竭:腎臟本身的疾病造成排尿量不足,導致水分累積在身體內,加重心臟的負擔,甚至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所引起的下肢水腫
瓣膜因扮演著心臟的腔室 (心房與心室)間門閥的角色,讓血液循環能正常的向單一方向流動,而每次正常搏動的心臟,大約可打出70毫升左右的血流量,一旦這開闔的功能異常(例如主動脈閉鎖不全),會導致部分血液又回流至心臟原來的腔室。
比如打出去70毫升血液,又回流30毫升到心臟,真正打出去的血液量就只有40毫升。
當這主管全身機能的「幫浦」無法供應足夠血液循環時,腎臟的血流量不足,導致排尿減少,水分累積在身體內,由於下肢是最低的位置,所以腫得會比較厲害。
如果沒有施予適當的治療,血液循環不足,便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組織運作及代謝,水分累積在身體內的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
心臟病常服藥物,也有造成水腫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
用於關節炎或痛風的止痛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能會引起鈉及水分滯留而產生水腫,心衰竭病人要小心是否會讓症狀加劇。
用於降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
(如脈優Norvasc、冠達悅Adalat OROS),因擴張周邊血管而可能造成水腫,副作用通常並不嚴重,介於輕至中度,不到1%病人因此須停藥。
副作用發生的機率與劑量有關,當藥品劑量越高越容易發生。
糖尿病患者使用TZDs類降血糖藥
(如梵帝雅Avandia、愛妥糖Actos),可能會引起水腫,進而惡化心衰竭。此類口服降血糖藥不建議用於心臟衰竭狀態第3級或第4級的病人。
服藥過程中若出現快速的體重增加、呼吸困難及水腫等等,應立即回診告知醫師,調整藥品的使用。
水腫的消除
造成水腫的原因很多,須由醫師評估檢查,找出病因加以治療,比方處理藥物引起的水腫,可先停止使用藥物一段時間觀察水腫是否會消失;有時醫師會加一點利尿劑來改善。消除水腫的方法包括:
● 飲食吃得清淡些。
● 避免長時間站立。
● 坐著,抬高雙腳。
● 臥床休息。
● 適當的運動有助於靜脈回流,消除水腫。
若出現全身水腫,伴隨呼吸困難、喘、尿量減少,應盡速回診處理。否則心臟長時間不正常運作,會造成心臟擴大,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並不單只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徵兆及症候群的表現,除了水腫,還包括喘、呼吸困難、食慾變差、容易疲倦、腹脹、無法平躺,甚至有腹水及意識障礙等。
身體有任何不適不要輕忽,若經醫師診斷確定有心臟的疾病,應配合醫囑做正確治療,人體器官一旦已有生理性或結構的問題,不可單靠養生、飲食控制而能自然恢復,一定要好好治療,否則拖延太久會對心臟功能造成不易恢復影響,而延誤了治療先機。
〈本文選自全書《知心》 ,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魏崢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 主任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科學 博士
簡歷:
1988年,執行臺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
1990年,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1996年,率振興醫院團隊,執行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
2005年,率振興醫院團隊研發「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為臺灣首件通過美國FDA許可上市的「植入性心血管醫療器材」。
2010年,率振興醫院團隊,協助越南完成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心臟移植技術輸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