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臨終的幸福死練習 盡情吃喝好過限制飲食

臨終的幸福死練習 盡情吃喝好過限制飲食

2017-11-07 08:05

我認為生命接近末期的患者不需要限制飲食。我深信,重視「盡情享受自己所喜愛的食物」,比起注重營養均衡、減重,更能壓倒性地帶來好的結果。

文/石賀丈士

 

盡情享用喜愛的食物 罹癌後以補充營養為第一優先

 

提到飲食,應該很多人有過在住院過程中食慾低下的經驗。其原因可能是來自於病情或藥物副作用的影響,不過醫院的飲食很難讓人感受到「吃的喜悅」,應該是最大的問題。盡情享用自己喜歡的食物,能為人帶來充沛的活力,因此再喚回食慾的例子,不在少數。

 

所以,尤其是針對末期的患者,我都會交代「短時間內只要吃你喜歡的食物就可以囉」。同時也會建議他們,「多喝一點碳酸果汁或是吃冰淇淋也可以」。

 

因為醫院裡的醫生或護士沒有人持同樣的言論,因此病患幾乎都會驚訝地問我,「真的嗎?」然而事實上,這是營養學上合理的方法,實際上也有許多病例透過自己的力量恢復食慾。

 

一名胃癌患者在出院後一個月只喝可樂,可是他自然而然地恢復了食慾,可以再次吃下他所喜歡的食物。另外一位肺癌患者在出院後的數個月間,只吃他愛吃的紅豆冰淇淋,但是他的健康狀態比住院期間還要好,壽命也遠遠超過醫師所宣告的餘命。

 

說起來,生命末期一旦食慾大幅降低,身體便幾乎處於營養失調的狀態,一般的飲食都無法吸收。在這樣的狀態之下,身體可以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分解的,就是糖分和碳水化合物。自古以來,我們有著身體不舒服時便以白粥或是白烏龍麵簡單帶過一餐的飲食文化,這可以說是先人卓越的智慧。

 

只是,對於因為癌症等疾病導致生命接近末期,目前為止經口攝取的飲食幾乎是零的病人而言,即使是白粥或是白烏龍麵門檻還是太高,無法順利進食。可是,如果是碳酸果汁或是冰淇淋,因為口感滑順,不須咀嚼即可吞嚥,有著容易攝取的優點。

 

像這樣用最不增加身體負擔的方式開始攝取糖分,體力便會一點一點恢復。接下來,身體自然會想要攝取三大營養素的另外兩項,也就是蛋白質和脂質。最棒的是,病人不但可以盡情享用喜歡的食物,同時也能期待免疫力的活化。

 

順帶一提,社會上有人主張「以限制飲食、斷食來治療癌症」,我並不建議。罹癌「之前」和「之後」,對於飲食的觀念必須改變。

 

罹癌之前,適度地限制糖分或蛋白質的攝取,對於預防疾病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在罹癌之後,只要營養不足,免疫力便無法運作,因此,大快朵頤自己喜歡的食物遠比限制飲食更好。如果不攝取糖分,腦部會率先衰退,提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如果不攝取蛋白質,會導致肌力衰退,使得臥病在床的可能性提早發生。斷食更是荒謬,癌症患者一旦斷絕飲食,一下子就會瘦成皮包骨。

 

在前項所提及的「臨終前想做的事情」中,許多人都列舉了吃這一項。有一名癌症患者在親人家屬的協助之下,最後一個月幾乎每天都大享口福。他拜託家人「幫我買那家有名的煎餃」「今天我想吃那家的美乃滋蝦球」,每一次都吃個精光。而後,他帶著微笑,彷彿被幸福感包覆一般,順利離開了人世。

 

我覺得這實在是最棒、最幸福的壽終正寢了。各位覺得如何呢?

 

讓死亡成為家人的「財產」
你對死亡的態度,是給子孫最後的教育

 

隨著時代變遷,人類死亡環境的樣貌有了極大的變化。

 

例如,在一九五一年的日本,「在家去世者」超過八成,「在醫院去世者」則不過只有約一成。因此,家人在家裡嚥下最後一口氣,完全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或許還應該說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到了一九七六年,兩者的比例逆轉,現在的情況是,在醫院去世者約八成,而在家去世者則約一成。也就是說,在醫院去世的例子變得理所當然,對一般人而言,死亡已經不再切身。

 

因此,對孩子們來說,親眼目睹祖父、祖母或是雙親去世的機會大幅度減少。據說,人類原本在九歲左右的年紀就能理解「死亡=生命終結」。可是,因為頂多只有一成多的孩子與死亡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因此,死亡的觀念無法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

 

有一項問卷調查以首都圈〈譯註:以東京車站為中心半徑一百五十公里內的所有區域,包含東京都、千葉縣、琦玉縣、神奈川縣、茨城縣、梔木縣、群馬縣、山梨縣〉小學高年級學童三百七十二人為對象進行調查,三成以上的孩子都回答,「人死了之後還能復活」。

 

另外,另一項刊登在某雜誌的問卷調查結果則顯示,「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名列小學生的煩惱第三名,「為什麼不能殺人」則名列中學生的煩惱第六名。如果這些孩子曾經親身經歷自己最喜歡的爺爺、奶奶的臨終過程,或許對於死亡就不至於呈現如此無知的情況。

 

然而在現實中,完全沒有目睹過死亡的孩童人數愈來愈多,這樣的孩子在成人之後,佔了日本全體人口的絕大多數。因為如此,死亡不知不覺被視為禁忌,被認為是「恐怖的」「伴隨著不安」的事情。

 

如此一來,當然,當死亡靠近自己時,人們也會視而不見,不會認真思考臨終的事。因此,也就不可能擁抱幸福死。我對這樣的情況抱持著相當大的危機感。

 

生命是有限的,是多麼珍貴而重要。自然的死亡,有多麼安詳。

 

我希望能夠透過醫療,將生命和死亡原本的樣貌告訴孩子們。因此,死亡的環境必須要改變,必須要有真實的「生命教育」場景。人們對於不了解內情的事物,會懷抱恐懼與不安。然而,如果可以透過自己的眼睛確認事實,就不會有多餘的恐懼。

 

死亡也是一樣。如果經歷過身邊重要的人的臨終,想法一定會改變。從成人,尤其是高齡者的立場來看,親身向家人展現死亡的面貌,可以稱得上是「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

 

我醫治過許多死亡就在眼前的病人。這些人當中,曾經也有人說「這輩子,我該做的都做了」。此時,我一定會提醒他一件事情。

 

最後,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你要充分向家人展現你的生命和死亡樣貌,還有你的生死觀。這將會是你給子孫最好的『生死教育』。」聽我說完,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回答,「這樣啊,那我得走得漂亮才行啊。」

 

請一定要記得。活出自己的人生,並為自己畫下無憾的完美句點,這將是你留給家人無可取代的財富。

 

I先生(七十二歲)的例子
帶給孫子們「生命教育」後離世的男病患

 

「如果我已經動不了了,就讓我進安寧療護中心〈提供生命末期照顧的機構〉。」年輕時的I先生,據說曾經這麼說過。

 

然而在發現罹病之後,他心思一改,「還是想在住慣了的家裡度過餘生」,所以來到我的診所進行諮詢。而在思考我所做的說明之後,家人之間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可行的」,I先生便成了居家療護的患者。

 

I先生所罹患的疾病,是惡性腫瘤擴散到胸膜〈包覆肺部的兩層薄膜〉的胸膜間皮瘤。在醫院的治療不見其效果,即使是在我開始探訪診療之後,因為肺部及胸膜間積水的緣故,他應該也感覺到相當程度的呼吸困難和疼痛。

 

可是I先生完全不叫苦,也從不抱怨,相反地還對我們工作人員表現出體貼的態度和話語。

 

經常陪伴在I先生身旁的,是他當時年僅四歲的孫子。這個小男孩總是在I先生身邊活潑開朗地說「阿公,我們再來照相吧~」「醫生又來了耶~」。

 

另一個已經上小學的孫子也經常來陪伴,有時候為I先生按摩腳底,有時候握著手聊天。I先生的主要照顧者是長媳,她能夠凝聚家人,營造如此開朗的氣氛,這對I先生而言是無可取代的慰藉。

 

另一方面,我認為,I先生也帶給了孫兒們一些什麼。I先生不依賴點滴,用自己的嘴巴攝取一般飲食。一直到去世前三天,他也都能夠如常聊天。然後,他以有尊嚴地,也就是接近自然死亡的狀態離世。

 

我想,陪在身旁的孫子們透過持續觀察I先生的一言一行,學到了無可取代的「生命教育」。雖然說實際上孩子能夠理解人類的死亡是在九歲前後,然而I先生四歲的孫子已經能夠理解「爺爺即將前往天堂」。

 

另外,由於I先生對於我們工作人員也展現出由衷的貼心,對孫子們而言,除了生命的重要性之外,應該也傳遞了「善待他人的美好」吧。

 

本文選自《幸福死:面對死亡的31個練習,用你想要的方式告別》,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真切體認生命的有限,先做美好告別吧!一切都不留遺憾,才能更認真好好活
真切體認生命的有限,先做美好告別吧!一切都不留遺憾,才能更認真好好活

2017-10-31

醫囑現場》當反核導演柯一正  遇上安寧醫師黃勝堅 人生最後一哩路  自己決定怎麼走
醫囑現場》當反核導演柯一正 遇上安寧醫師黃勝堅 人生最後一哩路 自己決定怎麼走

2016-06-02

獨家民調》83.5%民眾支持病人自主選擇」 預約我的美好告別
獨家民調》83.5%民眾支持病人自主選擇」 預約我的美好告別

2016-06-02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2016-02-25

和大(1536)砸15億赴美設廠,車用零件直供北美!為何選新墨西哥州?原來和富士康有淵源
和大(1536)砸15億赴美設廠,車用零件直供北美!為何選新墨西哥州?原來和富士康有淵源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