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歐美日韓採系統教育 台灣僅一校在教 輕忽流行音樂課 人才斷層危機

歐美日韓採系統教育 台灣僅一校在教 輕忽流行音樂課 人才斷層危機
知名音樂人陳樂融談到台灣流行音樂的人才斷層嚴重,亟需建立專業養成的教育。

賴若函

最新觀點

攝影/吳東岳

909期

2014-05-22 13:05

台灣曾被譽為華人流行音樂龍頭,但近幾年唱片業的不景氣,顯現出背後人才斷層的危機。相較於歐、美、日、韓早在教育中投注大量資源、培養幕前幕後的流行音樂人才,台灣在流行音樂的教育體系中,幾乎完全缺席。

二○一四年五月初,台灣師範大學宣布將在一五年成立「流行音樂產業學程」,總共十二個學分,以密集班的形式上六至八周的課,除邀請張惠妹等一線歌手分享演藝實務,還有數位編曲、演奏以及和聲創作等專業課程。

讓流行音樂走進大學殿堂,是許多關注流行音樂產業人士長久以來的渴望,搶救台灣流行音樂人才的斷層危機,透過教育培訓,是最重要的一環。


缺經費 請老師得用班費


呼應流行音樂所需的專業能力認可,四月中,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立法院報告,計畫實施相關證照制,從音響和燈光開始,未來希望擴及文化和電影等領域。此言一出,遭各界批評捨本逐末,包括影評人膝關節在專欄上質疑,沒有建立流行音樂人才的教育養成,產學脫鉤,才是更大的危機。

「目前在枱面上的,都是成名十年以上的歌手,例如五月天、阿妹、S.H.E.。」擔任多屆金曲獎評審的知名歌詞創作者陳樂融,走過台灣引領華人流行音樂市場的輝煌年代,看見近年來產業沒落,深感流行音樂斷層嚴重,可惜的是,教育部和文化部的官員不懂流行音樂,對於納入教育體系,遲遲未有作為。

陳樂融說,目前電視有各式各樣選秀節目,但能紅的新人很少,相較於西方有計畫地從教育培育音樂人才,台灣在培養「專才」的大專院校中,完全缺席,至今只有一所流行音樂相關科系──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

成立十二年的南藝大應用音樂系,分為音樂行政組和工程創作組,一個組僅約二十名學生,課程包含樂器學、作曲、音樂製作、音樂行銷等。

但礙於南藝大地理位置偏遠、知名度不高,加上資源不足,發展受限,師資群多為古典音樂、藝術行政背景的教授,僅少數特聘講師,包括爵士樂、廣告配樂等。

畢業於工程創作組的系友張錫安,目前成立藝人活動經紀、音樂創作工作室,他直言,學校教的是工程技術,但業界所需的技能,包括MV拍攝、活動經紀等,多半是自己摸索而來。

「今年三月我們與中山大學、樹德科技大學音樂系,成立流行音樂策略聯盟。」南藝大應音系系主任陳樹熙認為,台灣流行音樂缺乏系統化教育養成,和老師的背景、酬勞有關,「用專案爭取業界老師,經費根本不夠,學生甚至要繳班費來請老師。」因此,在策略聯盟之下,陳樹熙期待可以共享資源,例如邀請更多駐校音樂、藝術家,在學校待一年的時間,隨班附讀、指導學生。

人才的培育,需要系統性的養成,台灣雖有明星藝能學園、河岸音樂深造學院等私人培訓機構,正統教育卻從未正視「流行音樂」這門課,但放眼鄰近的日、韓,早已起跑。

「韓國有意識地自高中時代起,培養年輕人對流行音樂歷史、文化的通盤素養。」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專案辦公室計畫主持人袁永興,拿出韓國高中必讀的《音樂與社會》課本,課本第一頁,就是麥可.傑克森著舞台勁裝的身影。

繼續往下翻,從西方藍調、重金屬、Hip Hop、R&B等曲風陸續介紹,適時穿插披頭四、瑪丹娜、瑪莉亞凱莉等席捲全球的經典曲目樂譜。緊接著八○年代起,加入韓國在地的流行音樂發展,包括代表性歌手,與音樂牽連的社會思潮、運動等元素;甚至放上爵士鼓、吉他等樂器的結構與指法教學,內容生動活潑。

至於專業人才的後續養成,袁永興分析,日、韓作風類似,多由經紀公司定期自學校挖掘人才,進行五到十年不等的培訓,因此藝人出道時,多半十八般武藝俱全,唱、演、舞、綜藝樣樣有水準,演藝生命才得以長久。

 

音樂講唱會

文化部去年在校園舉辦一系列音樂講唱會,政大場次邀請戴佩妮(左起)、黃韻玲 及李欣芸等人暢談「女性創作歌手的音樂之路」。(圖/袁永興提供)


邀明星現身說法 獲好評


至於美國,袁永興表示,多在大學或專科成立流行音樂系所,針對演出、創作、音樂劇等成立多元系所,例如柏克萊音樂學院、茱莉亞音樂學院、耶魯大學、布朗大學、史丹佛大學等。被《滾石》雜誌譽為排行全美第五的南加大桑頓音樂學院,要求畢業生必須針對專輯、巡迴演唱,提出完整提案,藉機了解市場的需求。

「雖然台灣近年大學開始有流行音樂相關講座、學程,但距離專業人才養成,還有很長距離。」去年接下文化部工作的袁永興,對於流行音樂教育有極大熱情,除了在政治大學教授音樂與數位創意運用相關課程,從一三年起,陸續在大學舉辦「音樂講唱會」,找來知名歌手黃韻玲、五月天、戴佩妮等分享台灣流行音樂的流變、自身心路歷程,下半場再由新生代樂團演出,大獲好評。

今年,袁永興參考美國的葛萊美音樂營,首創台灣金曲夏令營,找來旺福、蕭賀碩、陳子鴻、蘇通達、陳建寧等,提供高中生免費的流行音樂課程,期待年輕學子找到熱情。

「如果戲劇系、電影系可以成立,那流行音樂系為何不行?」陳樂融認為,若文化部、教育部能夠擺脫「補助」思惟,正視納入正統教育的可能,那麼業界裡許多經驗豐富的幕前、幕後人才,都可以成為老師,修復人才斷層的危機,讓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從現下的「夕陽餘暉」中,重現一絲光明。

「真的是隨便拿一本就可以。」田口智隆不記得十六年前第一次做筆記時的本子長什麼樣,「那時沒有智慧型手機,我只是隨手拿了一本尺寸很小、巴掌大的本子,就這麼開始記了起來。」回頭來看,不拘形式,就是他所認定的成功關鍵。不只是筆記本的尺寸、格式不拘,甚至連記錄的方式,都很隨興。

 

他回憶,當年也沒有學過究竟該怎麼記帳,於是,每天只是很單純地寫下「大概是幾點、在哪裡、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沒有特定格式,就像是寫便條紙一般的筆法記錄著。「有時,也會忘記確切的時間、金額,但其實不必那麼精準,只要把印象中的大概數字記下來就好。」甚至,真的忘記金額時,只要寫下「在超商買了一瓶可樂」之類的描述也行。

 

田口智隆認為,紀錄愈是追求精確、愈需要花腦筋回想;愈花腦筋、記錄起來就愈費心費時,那麼,就會成為一種讓你不願持續下去的心理障礙。因此,與其追求精準,不如追求完整,重點是盡可能寫下各項消費動作,並且每天都得持續下去。

 

大約記錄一周後,田口智隆回頭翻看,隱約地,開始感受到某些消費動作的確「擺明就是浪費」,於是,他為自己的每一種消費做分類。同樣地,他的分類,又是百分之百輕鬆簡單。

 

不像一般記帳的分類,多半是以「用餐、交通、娛樂、學習、家用……」等項目區分,在田口智隆那本不太稱頭的筆記上,他只是簡單畫了兩條線,把所有消費分成三類:必須支出、投資、浪費。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首先,你不必費心思考「這到底算是哪一種分類」,例如,為了去看電影而坐了一趟小黃,究竟是「交通支出」還是「娛樂支出」;又像是午餐後點了一杯冰咖啡,這杯咖啡應該被歸類為「餐費」嗎?

 

兩條線分類法 精準抓出浪費根源

 

在田口智隆的分類裡,這些支出,管它發生時的前因後果是什麼,都會被歸類為「浪費」。這就點出了「兩條線分類法」的第二個好處,「這樣分類一段時間,慢慢地,你會知道哪些支出經常會被你自己貼上『浪費』的標籤。」釐清浪費,不就是記帳的根本目的嗎?運用簡單的分類,一來快速上手,不會成為繼續做筆記的障礙;二來,也能精準抓出每一筆浪費的根源,慢慢地,你在進行這些消費前,會開始多想一下。

 

「換句話說,在消費這件事上,你會逐漸歸納出自己的價值觀。」田口智隆認真地說,進行支出筆記的第三階段,就是「強化價值觀」。「每個周末,你可以回頭翻一翻筆記,在每一頁隨便找個空白處,用隨筆的方式寫下簡單心得。」他舉例,像是「這天的晚餐怎麼點了這麼貴的套餐啊?真的沒必要」之類的。

 

這些筆記,都是「凝聚消費價值觀」的幫手,田口智隆回憶親身經歷,記錄一段時間後,自己開始變得精打細算,除了對每一筆消費多想幾分,對「必須支出、投資、浪費」的比率分配也有計算,「人總是需要小小浪費一下,但我克制自己,浪費的比率不要超過一○%。」他建議,適當的比率應該是「必要支出七成、投資支出二成、浪費一成」。

 

靠「輕筆記」節約有成,田口智隆也開始如法炮製,把這樣的筆記用於時間管理、人際關係、投資管理等方面。他舉例,一天之中花了多少時間閱讀、吃飯、看電視、和長官討論工作、和同事聊天等等,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記錄,並且逐漸歸納出自己「時間運用價值觀」,有意識地在時間運用上精打細算。

 

至於投資筆記,「不拘形式」的隨筆風格仍是關鍵,但有四項重點必須寫清楚。買進日期、買進價位、買進時的心情與打算、買進的理由。前兩項不難記錄,第三項,是指「想要靠這檔股票或基金達到什麼目的」,例如,「想要長期持有賺長線財」,或者,「等股價漲到多少時就賣出」之類。

 

第四項,買進的理由,或許也是決定投資成敗最關鍵的一項,「報紙新聞說,某某公司下一季業績可望成長一○%,值得注意」,「如果你因為看到這個內容才決定投資,那就把這句話記下來。」田口智隆說,這句話是你未來判斷要不要賣出的關鍵,也是你買進這檔個股的「終極價值觀」,如果日後公布的業績不如報紙預期,代表買進理由不成立,就該找機會賣出。

 

類似的投資賺錢筆記作法,台股投資達人也不乏案例。「平日只要多留意各種新聞訊息,先記下,理解它,等到有一天股價會說話,你再拿出來運用,就可能找到飆股。」說話的是艾致富,在近期的新作《看新聞,買飆股》書中,闡述的就是如何把新聞資訊轉換為「投資輕筆記」,抓準財經趨勢脈動,進一步掌握投資機會。

 

艾致富打造強大資料庫 看新聞十秒嗅出飆股

 

打開電腦,艾致富秀出一張放了大半年的新聞截圖。當時,他隨手在電腦鍵盤上敲下「截圖」功能鍵,收進他的「新聞觀察資料庫」裡,不久後,這張截圖畫面成了他抓到飆股的關鍵。

 

「晶心科的矽智財已經被IC設計廠採用,並同步打入日系車廠中階車款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配備的領域,據傳已經通過日系車廠認證,打進原裝汽車市場……。」二○一八年一月五日,當他看到這則新聞時,立刻決定用十秒的時間收納到自己的資料庫裡。財經新聞一大堆,但這則新聞透露的訊息,是一家公司的訂單「從無到有」的可能性。

 

農曆年前,美股在二月一度出現重挫,引發台股封關前出現大量賣壓,導致不論是大盤還是晶心科股價都顯著下修,艾致富見機不可失,從九十幾元至一百元附近買進晶心科,直到三月底至四月初,在股價一八○元至一九六元附近陸續出脫,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光這檔股票就讓他賺進八成到一倍的獲利。

 

艾致富要強調的重點,不在於操作過程或是選股精準,而是「做對筆記、畫對重點」的重要性。他表示,每天財經新聞一籮筐,但可能演變成投資趨勢、或至少是「投資故事」的,通常就是具有「從無到有」特質的消息。一旦看到這類訊息,二話不說,截圖下來,成為他隨時提醒自己的投資風向指標。

 

他又以一七年九月買進、大賺一倍的飆股浩鑫為例。去年九月八日,他先是「截」下了這則新聞:「浩鑫即將成為二○二○年東京奧運人臉辨識系統供應商……,初步規畫在日本全國車站月台等群眾出入之處,會搭載人臉辨識偵測系統……,且第一代人臉辨識已攻入台灣海關。」四天後,蘋果新手機iPhone X發表,同樣「搭載人臉辨識系統作為安全解鎖的全新功能……。」

 

連續對比幾則新聞截圖後,艾致富很確定,從東京奧運、日本車站月台、台灣機場海關,乃至於蘋果手機,都鋪陳著人臉辨識科技「從無到有」的故事,因此,去年九月下旬以每股十一元買進浩鑫,到十一月底,已經有接近倍數的獲利空間了。

 

投資

▲點圖放大

 

雷浩斯「質化」選股 參透經營者心態

 

投資選股的邏輯百百款,重點是如何透過簡單地記錄,緊緊抓住你最認同的部分,形成紀錄,就能逐漸歸納出自己最適用的「投資價值觀」。艾致富靠的是「從無到有」的財經新聞,價值型投資達人雷浩斯,除了量化的財務指標之外,則會特別記錄「透露經營者心態」的訊息。

 

在一張「質化」的檢視表上,雷浩斯會針對手中持股的「經營者心態」加以記錄,包括基本的董監持股數字,以及像是「老闆低調不作秀」、「重視數字或熱愛閱讀」等,都會是他參透經營者心態的記錄重點。

 

無論如何,「筆記的功能就在於能讓你克服『不自覺』的老毛病!」田口智隆如此解讀。他表示,做筆記,就像是「用客觀的角度看自己」,支出筆記、時間筆記,目的是抓出「不自覺多花錢」、「不自覺浪費時間」的惡性基因;投資筆記的功能,則是避免「股價一波動,就忘了當時為何買這檔股票」的初衷。至於要用紙本或數位工具來記載,他則認為各有優點,「只要夠輕鬆就好。」

 

投資

▲點圖放大

 

郭勝勤於手抄筆記 訓練對大盤的敏銳度

 

再以投資筆記來看,艾致富用電腦截圖、雷浩斯用EXCEL製作報表,都是利用數位工具,但擅長技術面與籌碼面分析的投資達人郭勝,則認為「勤於手抄筆記」更能訓練盤感,透過每天親筆寫下大盤、期貨市場的相關數字,以及線圖中具有指標意義的參考數據,強化對盤面變動的敏銳度;此外,他也會隨手抄寫看好的產業與個股。

 

「真的不要拘泥形式!」田口智隆再次強調,只要是能讓你持續下去的方法,就是最好的筆記術,當然,「你還要能在上面記錄自己的心情、態度與檢討。」他舉例,雖然有人認為紙本、手寫最能留下「情緒」的印記,但隨著科技進展,「現在很多數位筆記軟體也有表情符號等特殊功能,我沒用過,但或許更能讓使用者記住當時的心情呢!」

 

無論是控制支出、幫助存錢、時間管理,乃至於投資前後的策略依據,筆記都是「用客觀角度看自己」的修煉!喔……,說修煉太沉重,別忘了,日本理財達人的關鍵忠告,筆記很有用,但筆記的方法,就是愈輕鬆愈好,完整重於精準,每天記錄,你就能看見自己的改變!

 

投資

▲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零加壹文創整合_耳朵先生音樂》打造音樂產業整合平台,讓新創的多樣性被聽見
零加壹文創整合_耳朵先生音樂》打造音樂產業整合平台,讓新創的多樣性被聽見

2024-12-25

5G瞬傳門前進新竹體育館,科技文化與音樂娛樂的完美體驗
5G瞬傳門前進新竹體育館,科技文化與音樂娛樂的完美體驗

2024-10-16

台中爵士音樂節、搖滾台中輪番登場 跟著音樂chill嗨台中!
台中爵士音樂節、搖滾台中輪番登場 跟著音樂chill嗨台中!

2024-10-07

文化觀察》從羅大佑到滅火器  透視30年流行音樂史
文化觀察》從羅大佑到滅火器 透視30年流行音樂史

2015-08-27

正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
正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