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鑑,是先進國家中常見用來把關教育品質的制度,台灣卻在其中缺席,導致校園中許多不適任教師一待就是一輩子,教改二十年的失敗,除卻課綱、教材等原因,教學現場缺乏熱情,也是主因。
關鍵在於,芬蘭早在一九七八年先進行教師改革,確定有優秀老師後,才在一九九四年改變課程。這樣的先後順序讓芬蘭在不到十年間,取得國際PISA第一名成績。而台灣教改二十年,雖然有新理念與新教材,但教改最重要的教師改革,卻遲遲無法上路,最明顯例子就是對於不適任老師,完全拿不出解決辦法。
二○一二年,中部有一名劉姓老師,因體罰過當被家長舉發,轉至另一所小學任教後,故態復萌,把一名特教學生打得全身瘀傷,家長忍耐多時、溝通未果,只好去驗傷,誰知老師找來校長、同事施壓,要求學生家長和解。最後,老師無事一身輕,教書至今, 學生卻被迫轉學。
教育改革涉及新觀念、新教材,甚至還要有創新教法,第一線老師的素質攸關教改成敗,但台灣有許多不適任教師,真正被汰換下來的卻寥寥可數。即使有些案例鬧上媒體,被迫開啟懲戒、輔導機制,最後也不了了之。
問題一:小學包班制 幾乎得教所有科目 真能罩得住?
問題一:小學包班制 幾乎得教所有科目 真能罩得住?
但是,台灣連法官都有評鑑制度,為何中小學老師至今還沒有評鑑汰換機制?
全國家長聯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認為,學校固然有認真的老師,但許多老師某種程度是偷懶,買現成的考卷;教學時沒有針對學生的需求、不同能力,難怪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
台灣目前的小學師資培育,跟現場教學有明顯落差,小學採用包班制,一般老師,除了英語交由專科教師負責,其他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體育等科目都要一手包。「過去,念師專出來的教師品質最好,五年間全方面培育,知識架構很完整。」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
相對地,自從○五年師資條件放寬後,老師的來源雖然變得更多元,但是普遍培育不足。謝國清直言,長久以來,在教師檢定中,必考科目卻只有國文和教育學,這樣的考科組合,對文組出身的人明顯有利,但相對來說,他們教授數學的能力,令人懷疑。在家長團體的不斷呼籲下,教育部今年終於宣布,國小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加考數學。
除了專業科目,在班級經營上,也無法面面俱到。台北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舉例,一般大學生修教育學程時,四年中只修了兩個學分的輔導原理,想要有能力控管一個班級,並不容易。
問題二:教師認同感不足 視工作為鐵飯碗,並非教學熱情
問題二:教師認同感不足 視工作為鐵飯碗,並非教學熱情
另外,教師的認同感,普遍不如過往。根據教育部一二年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國中小代課老師全國有一萬七千多名,每九位老師,就有一人是代課老師。周祝瑛觀察,少子化的影響,造成流浪教師增加,會考上正式教師的,都是「會考試」的人,不見得對教師一職有高度認同感;加上近年正式教師缺額的短少,也讓許多人把教師工作當備胎。
認同感不足,也來自於看教師行業為鐵飯碗的心態。新北市一名陳姓國小老師觀察周遭的同事、同學,表示在台灣普遍低薪的社會,教師的薪資福利,是吸引她及身旁許多朋友進入教職的原因,並非對教學的熱情。
「教改中,師資培育這一塊,講得很少。」周祝瑛說,這導致老師無法因應教學策略的改變、適時做出調整。有一陣子,教育部推動小班小校,一位台北市區的老師,就向她坦承,自己對小班小校完全沒有概念,所以教學方法沒有任何改變,千篇一律採用講述法。
「日本的老師、校長,每四到六年,就要強制輪調到別的學校任教。」周祝瑛讚許這樣的作法,能避免教師過於安逸,不斷在新的環境受刺激、影響,增加教學活力。
事實上,韓國也採取同樣的輪調作法,學校每年都有「新血」加入,之前的「資深老師」,到了新學校就是「菜鳥」,要重新適應新學校的文化。
「老師最大的問題就是吃大鍋飯、沒有壓力,所以會有人因循怠惰。」謝國清認為,目前制度,讓每年有九九%的老師考績都是甲等,除非曠課時數過多,才有可能落到丙等。
為確保師資水準不後退,國際間最常用的作法,就是教師評鑑。一三年的歐盟國際教學高峰會,便以「教師評鑑的價值與效益」為會議重點,最後結論認為,教師評鑑系統是提升教學水準,以及認定傑出教師的有利工具。
美國針對教師建立評鑑機制,結果作為續聘、加薪等依據,改善老師的教學能力。(圖片/Getty)
解方一:建立觀課制 教學公開,督促老師求進步
在教師評鑑上,打開教室讓別人有觀課機會是第一步。
謝國清說,以前有句玩笑話,老師是「Queen of the Room」(教室裡的女王),要處罰孩子誰都管不著。透過觀課,可以督促老師強化教學成效,不然很多老師一到寒暑假,並不積極備課,只是出遊。他建議,若老師怕教學被干擾,也可訂好遊戲規則,要求觀課者保持安靜。
「觀課中會聽到批評指教聲音,這是好的,因為人都會有盲點。」楊益風說,認真的老師固然會自己進修,但不願意的人,也沒有強制力。他觀察,現在一些學校有「自發性社群」,資深老師和願意學的老師協同教學,就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常見的評鑑機制,會將評鑑結果與考績結合,透過教師分級、薪資獎金分級等方式,來督促教師不斷求進步。
在英國,每年的教師評鑑,皆以教室觀察與回饋為主,輔以其他資料審查,其結果可將教師職級分為合格教師、一般教師、晉級教師、優秀教師、高等教師等五級,連帶影響老師的薪資和獎金,初任教師若未能通過評鑑系統,便失去公立教師資格,其餘可重新提出申請審查評鑑。
美國教育改革的發源地—麻州波士頓,評鑑標準交由美國兩大教育專業機構訂定,再交由學區總監、校長等人士組成外部評鑑小組,於課堂中,進行事前通知和抽查觀課,未達標準者須接受複評,若一年內連續四次未達標準,可能解聘。
至於我國鄰近的新加坡,除了把評鑑結果綁考績,要求觀課,校長也會抽查教案和學生作業本,並蒐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等,給予考績,當老師被評為最差的E級,半年內沒有改進,就失去教師資格。
解方二:推動評鑑入法 目前採自願制,參與老師不到一成
解方二:推動評鑑入法 目前採自願制,參與老師不到一成
「評鑑不只是為了處理不適任教師,更重要是找出表現不佳的老師,幫助他們改善。」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強調,好的老師,反而會被凸顯出來,表現不好者,則協助他們改善,才能讓老師走上有尊嚴的職涯道路。
反觀台灣,雖試辦教學評鑑已有九年,但由於採取自願制,參與的老師僅約一成。近年來,家長、校長等團體極力推動評鑑入法,卻遭教師工會大力阻攔,認為讓教師評鑑入法,只會干擾教師正常教學。
教師團體反對教師評鑑多年,一三年教育部開會、廣邀各界研議「教師評鑑辦法」,教師團體均未派代表參加。不過教師團體的立場,是否真實代表一線教師的心聲?
事實上,根據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在一三年六月的調查,全台有高達五二%的教師贊成教師評鑑,認為可以協助其專業成長,反對者僅一七.四%。
民意顯示,教師評鑑是多數共識,該怎麼做?在今年一月,全國家長聯盟與全國校長協會提出的版本中,教師評鑑應包含三要素:教學檔案建置、觀課、在職進修。最後,評鑑的結果也會影響考績,若老師評鑑不及格,就不可能拿到甲等、照領獎金。
最新出爐的《教師法》修正案,一四年三月已送立法院審查,根據修正案,最快一○四學年起,每四年教師評鑑一次。教育部師培司司長張明文強調,考績年年都會有,兩者無法綁在一起。評鑑結果不影響考績,被家長與校長團體評為「是玩假的」。
雖然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每年大約有五十名不適任教師被淘汰,主要因為性騷擾、嚴重體罰。但謝國清質疑,目前處理不適任教師審議的教評會中,教師比率超過一半,與會教育行政人員代表也多具備教師身分,家長只有一席,因此每每引發「師師相護」質疑,背後有更多的「黑數」。
除去體罰、性騷擾等重大違法情節,教師的好壞判定,更多時候取決於老師的教學熱忱、方法和態度,這些,若缺乏有效的教師評鑑制度,我們的下一代,也只能繼續在無可奈何中,失去他們的受教品質。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