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砍開支過日子,企業自然不願加人或加薪,消費無從發力,所謂的經濟復甦不過是水中月,加稅也解不了日本眼前困局。
然而光靠加稅,日本經濟是走不出目前的困境的。結構性改革,也不是光靠加稅就可以交差的。安倍經濟學推出至今已有一年半,成效如何?前景又如何?觀點見仁見智。安倍經濟學的幕後主腦、耶魯大學教授濱田宏一,對其成效評價較高,而且聲言一旦經濟下滑,必須採取進一步的量化寬鬆政策。
日本經濟在今年前兩個季度均可以錄得(取得)四%以上的增速,分別受惠於消費稅調高前居民的提前購買,和政府為穩定經濟所推出的額外公共開支,這應該是此輪安倍經濟學可以帶來的最大增長紅利。至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到一%以下,日圓貶值所帶來的短暫動力消失,經濟的持續增長機制未見形成。
理論上講,日圓貶值應該有利出口,抑制進口,為日本經濟帶來立竿見影的刺激效果。然而事實上,由於生產線早已外移,除個別產業外,貶值對日本出口的提振作用遠遠弱過預期。反而屬於剛性需求的能源進口因幣值變化而大增,貿易逆差迭創紀錄。通貨膨脹距離央行二%的目標尚有差距,但是物價確有上升。不過,物價上升源自進口通膨,國內企業未能享受到加價的好處,消費者卻慘遭通膨之苦。日本銀行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政策,得到似是而非的結果,不僅不能刺激投資,反而抑制實際消費力。
安倍經濟學的最大死穴在就業市場。日本企業盈利去年增長接近五成,但是員工花紅(分紅)僅微增一%,家庭收入仍處負增長。企業現金收入對GDP的占比跳升到一三.四%,但是企業資本開支對GDP的占比卻依然維持在超低的七.三%,企業對投資仍然沒有信心。不少分析員將日本企業盈利改善歸功於匯率,其實利潤主要來自成本削減。靠砍開支過日子,企業自然不願意在雇傭和工資上大開銀包,少了收入預期的改善,消費無從發力,所謂經濟復甦不過是水中月。
貨幣擴張和財政擴張不過是助推器,打造可持續增長還要靠結構性改革。但是結構性改革必然要面對各種利益集團的掣肘,除了不利增長的消費稅外,安倍在此領域並無值得圈點之作。而且他本人幾乎將所有精力傾注在修憲和外交上,結構改革舉步維艱。日本通過改革跳出增長陷阱的窗口期,似乎已漸漸關閉,連濱田教授也忍不住給改革一個「E」的評分。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