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企業家、各國藝術家、島民與當地政府共創合作,除傳統的面對面集思廣益外,也利用所有可能的社會媒體,進行未來城市的想像。
這樣的共創合作,正好反映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驅動的區域振興模式。
出版「巧連智」的福武集團總裁福武總一郎,與「大地藝術祭」策展人北川富朗,合作策畫「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讓瀨戶內海失去曾經擁有的風采,而成為堆積產業廢棄物,或隔離麻瘋病人的島嶼;透過藝術、建築與活動,激起人民的希望,吸引觀光人潮。
經由丘祕書長的安排,我們有機會聆聽北川富郎的策畫報告,以及當事人的生命故事;大島的經驗特別感動學教育心理的我。大島是日本政府隔離麻瘋病人的地方,策展團隊傾聽島上住民的心聲而理出兩個願望:一個是希望外界知道他們過去的屈辱。即使明知這種病不會遺傳,政府還是怕他們逃離該島;最後雖得到了賠償,但一生就在這與世隔絕的島上度過。
第二個願望是能夠看到兒童的笑容。被關期間,如果有院民懷孕,一定被迫墮胎;他們多麼期望看到孩子的笑容。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邀請了藝術家根據他們的故事創作作品,整個島也變成了另類的生態博物館,後來獲准出海釣魚的小船以及水泥開刀床也都成為展示品。訪客和來校外教學學生的出現,讓他們如願以償。
由策展人擔任總指導、企業家擔任總策畫,結合各國藝術家、島民與當地政府共創經驗,也是城市未來想像的基模。以阿姆斯特丹二○四○年未來願景的形塑過程為例,市府邀請市民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在三年中,從盤點探索,經整合展示,到達共識認可三個階段。
盤點探索的階段,是要根據未來發展主題盤點已有的觀念與專業知識;參與者透過討論、辯證、對話、工作坊等各自想像再整合共識,在對話之前,早已準備好了如何進行團隊思考所必知的基本資料與原則,以及趨勢與發展;除了傳統的面對面集思廣益以外,也利用所有可能的社會媒體,進行未來城市的想像。
從盤點特色到想像未來所獲得的共創作品,市府再將這些集體智慧,由在地藝術家把想像的故事化作展演,最後再將想像形成策略送進議會。從市政府開始構想二○四○年的願景想像到最後,總共花了八年時間。
我們產官學研藝民各界已準備好如此共創了嗎?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