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只要聚焦在幾個主要政策,就足以為經濟注入能量,其餘就讓個別企業和消費者來發揮。抓住主軸後,小議題就該放手。
以當前國際情勢觀察,台灣要創造足夠的經濟成長、提升個人所得,大概只能靠自己努力了;也就是內需比重將更甚以往。除了央行的外匯政策外,政府在推動出口方面僅是配角,但在引導內需發展上,政府的角色就至關重要了。但是,台灣政府能勝任這個角色嗎?恐怕很難期待。不過,全世界又有哪個政府辦得到呢?美國政府的表現荒腔走板;當然也有少數例外,除了小泉純一郎,當前日本安倍政府的表現,與許多無能的前任首相形成強烈對比。
所以,承認吧,政府沒有你我以為的那麼萬能。許多政府想做的太多,但美國的諺語早就提醒我們:管理愈少的政府,就是最好政府。
不過,政府在保護和服務民眾,以及提供商業基礎建設上,有無可迴避的責任。近期台灣爆發的食安問題,就是政府關鍵角色失靈的例子。
回到GDP數據,其中明顯令人失望的是資本支出。今年首季資本支出激增,只能歸因於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預期。幾年前我曾提過,ECFA在影響貿易帳前,會先反映在資本支出。因為該協議為一些受限於內需市場太小的產業打開大門,這些廠商必然會出現預期性的擴產效應。伴隨著第一季強勁資本支出的是消費支出,此二者關係密切;資本支出增加勞動生產力,因此拉高薪資,進而帶動消費者信心和消費支出,消費支出增加帶動零售業更進一步的基礎建設需求,又提高資本支出。對於一個長期欠缺資本與消費支出的經濟體來說,可以合理預期,這股趨勢將持續數年之久。
重點在於,政府只要聚焦在幾個主要政策,就足以為經濟注入能量,其餘就讓個別企業和消費者來發揮。抓住主軸後,小議題就該放手,如停止對金融、電信及有線電視產業所推出的各項業務或產品進行微觀管理。
這幾項是台灣最大的內需產業,並提供最多的就業機會和薪資成長,也提供許多消費性產品。如果他們營運良好,便能聘雇更多員工,付更好的薪水,員工也會繳更多的稅。儘管我們對政府效能沒有太大的信心,但連美國兩黨都能對縮減預算有一定程度的默契,當前台灣似乎也沒有太過悲觀的理由。
沒多久前,金管會和NCC才被視為最保守、阻礙成長的部會,然而,最近其政策和態度出現大幅改進。希望此趨勢能夠持續下去,好讓台灣的經濟運作回到應有的成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