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企業的思維?在過去十多年的職場經驗中,我認為有四項思維是一位優秀經營者都應該具備的,那就是財務思維、數據思維、統計思維與禪意思維。
文/劉奕酉
財務思維,不僅達成目的、更要省時省力
首先是財務思維,也就是時間、成本、成效的考量。一切的活動,都有其成本,即使什麼也不做,也存在著機會成本,所以不僅要達成目的,更要省時、省力。
數據思維,做對的事、把事做對
其次是數據思維,讓數據說話。不是在談預測,而是講風險,降低不必要的風險、盡可能地確認可能的情境。數據告訴我們那些事做對了?那些事做的沒有成效、甚至做錯了?去修正或停止。
統計思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再來是統計思維,也就是系統化思考。在瞭解一項事物或一個問題時,從點、線、面、體去掌握到整體系統,確認關聯性與因果性,進而掌握該怎麼影響?又會產生什麼效應?像是「流程」、「架構」、「組織」、「生態」都存在著「因果關係」,一髮牽動全身,進而找出瓶頸點(短板)和甜蜜點(長板),在有限的資源下,可能的選擇包括持續發揮或強化甜蜜點的優勢、降低或避免瓶頸點所造成的影響,或是雙管齊下。
統計思維的核心,就是「異中求同,同中存異」,從一再出現的事物中找尋其規律性(找痛點),從看似無異的事物中找出其差異點(找優勢、核心價值);觀察一個事件時,要去思考是獨特性?還是代表性?
禪意思維,少即是多、慢比快快
最後是禪意思維,這與西方的簡約思維是一致的,如何以更少來呈現更多,「少即是多」的概念。運用在生活中,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運用在資料整理中,就是「斷絕不需要的資料,捨棄多餘的素材,脫離對蒐集的執著」;運用在資訊呈現中,就是「斷絕不必要的元素、捨棄多餘的資訊、脫離對設計的執著」。
這些思維體現在企業營運上,就是「價值的生產,資源的配置」,當然對個人也是。任何的消費,都可以視為是一種生產;資源的配置,不僅僅是自身的資源,也包括外部延伸的資源,比如說外包產能、策略合作。
看得遠一點,想得廣一點,讓這變成跟呼吸一樣自然。不用刻意去想如何產生差異,你就已經與眾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