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急著要向外國朋友推薦台灣美食時,需要扮演「飲食文化的轉譯者」的角色。首先,挑選的餐廳烹調方式最好是適合外國人的口味與熟悉料理手法,而且要熟捻台灣在地食材的特性,才能將兩者完美結合。
如果有人要請你介紹台灣料理給外國人,也許會希望他們嚐一嚐魯肉飯、豬血糕、或者鼎泰豐的小籠包。其實,並非每個來台旅行的外國人都能接受或喜愛傳統中式料理或是台灣小吃。
在我多年招待外國旅客的經驗中發現,其實大部分的外國人是吃不習慣台灣料理。記得有一回,帶兩位從來沒到過亞洲、第一次來台灣的美國人去吃鼎泰豐小籠包,結果每一道菜上來,他們都只吃一點點,本以為最後一道甜點應該可以讓他們開心一些,於是點了豆沙小籠包,沒想到這兩名老外不但沒有想吃,反而對於豆沙是甜的而且熱的這件事感到吃驚不已。
一問之下才瞭解,對美國人來說,他們最熟悉的紅豆料理是墨西哥鹹紅豆泥,而且是吃鹹的、冷的。但是,亞洲人把紅豆做成甜的,還包在小籠包裡蒸熱來吃,讓老美對眼前熱騰騰、香甜四溢的豆沙小籠包,心生怯步。
那次的經驗讓我更加明白,中西飲食的文化差異。也讓我回想起,自己出國旅行時曾有類似經驗。尤其當語言成為隔闔時,除了看不懂當地文字的菜單難以點餐外,更自己能否接受用猜測亂點的餐點的口味。
像是第一次到泰國體驗當地人常去的餐廳,因為看不懂泰文不知道如何點餐,愣在菜單前好一陣子,還好有泰國朋友同行協助點餐,他推薦一定要嘗嘗泰式芒果糯米飯,可是,我很難想像甜的芒果和糯米飯配在一起會是什麼味道?對我而言,我習慣的是永康街的芒果冰。當時我的反應就跟那兩位老外看見豆沙小籠包的反應一樣,想嘗試但又害怕。
我們需要飲食文化的轉譯者
因此,當我們熱情的想將台灣道地的料理、小吃介紹給外國人時,需要先理解在他們原來國家文化裡,是怎麼看待這些食物,以及他們習慣的飲食方式是什麼。我認為通常以外國人能接受的料理方式來處理台灣的食材,會讓外國人更容易接受台灣料理。
因此,當你急著要向外國朋友推薦台灣美食時,需要扮演「飲食文化的轉譯者」的角色。首先,挑選的餐廳烹調方式最好是適合外國人的口味與熟悉料理手法,而且要熟捻台灣在地食材的特性,才能將兩者完美結合。
我之所以稱為「轉譯者」,而不說是翻譯者,是因為當你介紹台灣特色小吃,例如:豬血糕,不能單單只是告訴外國人,這是「pig blood cake」,還要跟外國人說明這裡面含有糯米、香菜、並沾上花生粉,吃起來口感有點像black pudding(英式血腸)。單單是懂得用英翻中解釋食物特性並不夠,真正的「飲食文化的轉譯者」最好還能瞭解不同國家飲食文化的差異,用台灣在地食材做出外國人能接受的料理口味,才能將台灣食材的特色成功行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