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了Google Map後,還有人想買地球儀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要換個方式賣。英國有個年輕人,無意間把送給父親當生日禮物的地球儀,變成人人爭相訂製的「純手工客製藝術品」,工作室不僅成為人人一睹為快的潮店,還成為電影的拍攝場景。
文/Cupy
創新點: 用手工客製地球儀,打造Google Map無法提供的美感與獨特回憶。
本文三大重點:
1. 找不到心儀的禮物嗎?恭喜你發現隱藏的龐大商機。
2. 讓潛在顧客參觀工作室,把地球儀轉變成個人化藝術品。
3. O2O 行銷多管道,小巧工作室發揮獨特魅力。
1. 找不到心儀的禮物嗎?恭喜你發現隱藏的龐大商機
來自英國的彼得(Peter Bellerby)擁有一家名為 Bloomsbury Bowling Lanes 的保齡球館,每個禮拜能為他賺進10萬英鎊(約新台幣397萬) 。有一天,他站在地球儀專賣店前緊皺眉頭,他想替即將迎接 80 大壽的父親準備生日禮物,但卻遇上了大麻煩 ── 找不到符合心中標準的地球儀!
走過無數家店後,他發現現代地球儀顏色過於鮮豔;精緻的古董地球儀,則是脆弱又昂貴。既然找不著足以代表自己心意的地球儀,彼得決定親手做出腦中理想的生日禮物。
下定決心後,彼得給了自己幾千英鎊的預算和 3、4 個月的工時,但在實際動手後,他才發現製作一顆手工地球儀比想像中艱難的多。剛開始時,他幾乎每天做一顆地球儀,做了、丟掉、再做、再丟,最終花了 18 個月、扔了 150 顆實驗品,才產出現今他工作室販售的手工地球儀粗版模型。而高達 15 萬英鎊(約新台幣595萬)的製作費用讓彼得不得不賣車、賣房,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
(圖片來源:wikimedia)
為了讓這些錢能花的洽得其所,他在 2008 年創立了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開始打造「最美、最原始、最精準的地球儀」。因為沒有人教導他任何有關地球儀的製作過程,彼得幾乎全部靠自學。
從修正世界地圖上的錯誤開始,他花一年半的時間,確認全球各地地名與位置配置無誤。再來是面對棘手的球體構造,他試過無數種球體但幾乎每顆都具有些微誤差,非完美的球體使得地圖在貼上後偏離了原本的位置,看起來既不美觀也不準確。最後他透過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加工廠製作模型,才做出符合完美圓周率的樹脂模具球體。
做好一切事先準備,終於能開始著手製作地球儀了!首先需透過電腦製圖將地圖印出,再裁剪成紡錘形狀以利拼貼。拼貼前先由上色師為海洋著色,擁有初步大海色澤的地圖再交到工匠手中,由他們細心的巧手一一貼上球體;有了基本地球儀雛形後,上色師再繼續為地圖各處上色,如果不小心失手,就須整顆重新做過。
為了讓每顆地球儀都是獨特的,因此,在上色過程中也絕不模仿先前已繪製過的產品。所以,他們每次都在手繪完畢後,會讓顏料自行風乾,就是為了要讓每顆地球儀擁有各自的特色。
彼得笑著表示:「我並沒有告訴大多數的朋友我要開始販售手工地球儀,除了這項事業聽起來很怪,也因我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讓它成功運作。」
(圖片來源:Instagram)
2. 讓潛在顧客參觀工作室,把地球儀轉變成個人化藝術品
彼得的地球儀事業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目前販售 6 款不同形式的地球儀。而光是底座的設計,彼得就已推翻過數百種才找出合宜的樣貌。
大部分的底座就像市售常見的地球儀,有一根主軸貫穿球體,讓地球儀繞著中心旋轉;另一款名為 Albion 的地球儀則是彼德團隊研發出的嶄新底座設計,透過底座上的三顆滾珠,讓地球儀能在座上「任意滾動」。
除了底座,彼得也為地球儀上面的圖片做了很多不一樣的設計。例如,其中一款叫 Gagarin 的命名發想來自一位前蘇聯太空員,此款地球儀讓顧客能夠從太空人的角度,觀賞從宇宙空間站俯視地球的樣貌。
由於彼得希望顧客能夠在他們工作室內找到完全合意的商品,因此,每顆地球儀都是由每位顧客和工作室員工經過多次討論後才定稿的。
顧客可以選擇在大海裡加入海怪、在地球儀上畫上家族照片,也能將座右銘寫在地球儀上或刻在底座,完全解決了彼得最初找不著理想中地球儀的痛點。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透過一對一服務,讓每位顧客都能購得心中最理想的高品質地球儀。
(圖片來源:Instagram)
為了做出最精美的地球儀,它們每顆都需經多道不同工序及風乾過程。最小的地球儀需至少六星期的製作工時;大一點的地球儀則需花費8到10個月。由於製作難度很高,工作室內每位新手都需至少經過 6 個月的訓練,才能做出一個完整的地球儀。
彼得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商品,而且約莫半數的顧客喜歡親自拜訪工作室,面對面和地球儀師傅討論自己想做出的地球儀樣貌。如果將這個工作室的規模變大,那他們將無法繼續持續用這些方放和顧客建立深度的關係。因此,彼得選擇保有目前的美好,而不是將生意做得更大。
儘管因全手工製造拉長每顆地球儀的製作時間,讓產量無法像由機械化自做的地球儀一樣多。但這也是彼得所希望的,他不想讓顧客買到不盡理想的地球儀,就像 10 年前他無法將就著買一顆不喜歡的地球儀送給父親一樣。
量少但高品質的地球儀對彼得來說是「藝術品」,但可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那些歷經 200 多年只能欣賞無法觸摸的「展示藝術品」,而是人人都能隨時觸碰、旋轉,且具有擁有人個人特色的「紀念藝術品」。
(圖片來源:Instagram)
3. O2O 行銷多管道,小巧工作室發揮獨特魅力
10 年過去了,這間位於倫敦的工作室透過 15 名年輕職人之手,製作著每一顆皆是獨一無二的「紀念藝術品」。
2011 年的電影《雨果》(Hugo) 也看上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的手藝,在電影裡選用了由工作室製作的精美地球儀擔任道具。但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聞名的不只有手工地球儀,工作室本身也是一大賣點。
國家地理雜誌的《摩根費里曼之人類的故事: 為和平而戰》(The Story of Us with Morgan Freeman: Ep.1: The Fight for Peace) 其中一集便讓摩根來到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工作室,和當地專家透過工作室的地球儀討論核武與國家問題,並在其中插入年輕職人製作地球儀的過程。民眾和媒體也因此對獨特匠風的工作室為之傾心而想要到實地參觀。
(圖片來源:Youtube)
也因太多人詢問是否能參觀工作室,原本只開放給顧客前來討論的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決定為此籌畫參訪計畫,讓一般民眾也能進入工作室近距離感受職人手作的感動。此舉也能讓原本還在觀望的潛在顧客,因親自體會到工作是對待每顆地球儀的用心,現場掏腰包成為死忠顧客。
彼得的手工地球儀不只在英國當地有名,透過世界各地媒體報導加持,以及工作室官方 Instagram 的圖文力量,讓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聞名全球。
目前他們的官方 Instagram 已累積 16 萬 8 千名追蹤者,圖文內容多為地球儀的製造過程、近拍地球儀上某個國家,在搭配一段該國小故事等。由於 Instagram 使用族群較為年輕,這讓光顧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的顧客群從原本的以成年人為主,擴展到連還在求學的學生也想要購買他們的地球儀。
(圖片來源:Instagram)
線上透過 Instagram 行銷種下深刻印象,線下透過工作室增強品牌形象。這家只有 15 位員工的小型工作室利用 O2O(Online to Offline)將顧客從線上吸引到線下,也因工作室的獨特氛圍讓線下據點成為具有觀光潛能的另一財源。
不似一般觀光工廠只能提供瞭解產品製作的機械化過程,最後領取紀念品或進到商店購買商品走人。 參觀 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工作室雖然不能得到免費產品,帶走的「無形體驗」反而更能讓參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感動,真正建立起顧客與品牌間的情感連結。
參考資料:
1. How Globemakers Stay Relevant in 2018
3. The Globemakers: Craft with a Modern Spin
6. The Story of Us : S1 E2 : National Geographic with Morgan Freeman
7. One of The World’s Last Remaining Traditional Globemakers || Bellerby & Co, London (Chinese Subs)
8. The Art & History of Globemaking
10 .Peter Bellerby // The Globemaker
11. Meet the Craftsman Who Makes the World’s Coolest Globes
12. Bellerby Globes: World Premiere
13. A Look at the Painstaking, Intricate Art of Globemaking
14. BELLERBY & CO. BESPOKE GLO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