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父凱文.凱利曾在著作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一千個鐵粉理論。他認為,創作者例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藝師、演員、動畫師、設計師、影像製作者或作家(換言之,也就是任何創作者),只需擁有一千名鐵粉就能餬口。「鐵粉和普粉的區別在於,鐵粉對創作者本身擁有強烈的認同感,無論創作者的任何作品,他們都願意付費購買。
「一千個鐵粉理論」對於那些想經由做自己喜愛的事來獲得經濟獨立,或不打算依賴他人的獨立創業者來說十分有意義,如果能在做自己喜愛的事的同時,培養足夠的鐵粉,就有機會逐漸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
我發現不少斜槓青年都是因為有了大批後援的鐵粉,才慢慢實現了經濟獨立,而我有勇氣離開職場,也是因為知道自己有足夠多的鐵粉支持。事實證明,在我開始自己的事業之後,這些鐵粉不僅成了我的第一批用戶,還是最忠實的用戶。
擁有鐵粉聽上去是件十分美好的事,卻不如想像中容易。首先你需要擁有讓大眾了解、接觸你的管道,例如文字為主的自媒體成本較低、簡單且易操作。但只有自媒體是不夠的,想在自媒體氾濫時代脫穎而出,吸引目標讀者,需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正如羅振宇所說的,魅力就是社群網路世界中的貴金屬。
然而,魅力是什麼呢?有人認為能吸來人氣的就是魅力,於是可見到網紅們各出奇招,用各種刺激感官或帶來短暫歡樂的手法來獲取關注與按讚。然而這種吸引力都是短暫的,不足以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真正的魅力一定源於思想和精神,並且能帶給人們啟發和激勵。《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在著作《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 The Hidden Sources of Love, Character, and Achievement)中認為:「如果說人類的表層思維渴求地位、金錢與喝采,那麼深層思維則渴求和諧和關愛。」因此無論人類有多少欲望,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永遠都是能使人積極向上、讓世界變得美好的事物。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賽門.西奈克是暢銷書《先問,為什麼?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Start with Why: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ne to Take Action)的作者,他觀察到許多偉大的領袖在思想、行為和溝通方式上與常人極不相同,不管做什麼,都堅持以「為什麼?」作為出發點,從不操控、而是激勵身邊的人們,使人們發自內心追隨自己。
西奈克也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圈法則」。「黃金圈法則」通過三個同心圓來描述人的思維模式,同心圓從外到內依次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以及為什麼(Why)。
思維模式處在最外層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很少思考怎麼做會更好;處在中間層的人知道怎麼做能更順利完成任務和目標,卻很少思考這麼做的原因;而處在最核心的人總在問「為什麼」,他們擁有內在動機,能自我激勵,而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成為偉大的領導者,激勵並影響身邊的人。
例如許多電腦商以這樣的思維順序誘使人們購買:「我們生產的電腦性能卓越,操作便利,快來買一台吧!」蘋果電腦傳遞資訊的順序卻恰好相反:「我們永遠在不斷追求打破現狀和思維模式,我們想要給人類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我們改變現狀和傳統的方式是:設計出擁有卓越性能和完美設計,並且方便使用的產品。」因此,若想最大程度影響大眾,關鍵不在於傳遞「What」的資訊,而在於給出「Why」的理由。人們在乎的不只是供需間的和諧,更是信念的契合。
黃金圈法則不僅適用於行銷公司品牌,也適用於經營鐵粉,只有當你用思想和信念影響別人,讓人們成為信念的共同支持者之後,人們才會堅定地追隨你。因此,要成為魅力人格體,就要先忘記所謂的行銷手法,放棄操控,而是審慎思考,怎樣的內在力量和信念促使你去做正在致力的事,並堅持以夢想、熱情來感染他人。
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經營自媒體的幾點建議:
讓文字成為思想的血肉之軀
信念像是一個人的靈魂,是一切行為的基礎。不過作為魅力人格體,只有信念是不夠的,如果信念沒有深刻的思想和內容作為支撐,就會給人一種喊口號般的空虛感。所以,在明確了自己的信念之後,你要用思想內容來讓它變得「有血有肉」。
思想是人對於世界、人生、事物價值和是非對錯的看法,這些看法的深刻程度取決於我們平日閱讀和思考的廣度,一個人的閱讀量越大、知識面越廣,看法就可能比一般人更深刻。然而,要把許多零碎的想法整理成一套完整的思想系統,則需要依賴持續寫作。
閱讀、思考和寫作是三件相輔相成的事:閱讀帶給思考源源不絕的素材和靈感;思考反過來促進了閱讀;寫作幫助我們清晰思考,並將片段資訊邏輯和系統化,同時傳播思考的結論。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寫作都是一項值得訓練的能力,一位作家曾說:「沒有人能找到為這種能力定價的方法,但每個擁有它的人,無論何時獲得,都知道這是一種稀有而珍貴的財富。」
專注內容,而非推廣
我在做自媒體的這三年,從未用過任何買廣告等行銷手法來推廣,也拒絕所有互推的機會,因此我在自媒體訂閱量的成長,基本上都是透過忠實讀者的傳播和推薦。
這種做法在自媒體人當中極其少見,對很多人來說,甚至不可思議。然而,這種做法背後的邏輯正是「一千個鐵粉理論」。
一般來說,自媒體的收入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依賴廣告;另一種則是依賴讀者或用戶的直接付費。由於廣告是依據訂閱人數付費,因此對於靠廣告生存的自媒體來說,用戶是賣給廣告主的,是被消費的物件,廣告主才是上帝;然而對於後者來說,訂閱者的意義截然不同—他們是需被服務的人,而非被消費的物件。當訂閱者發自內心地認同和信任你,他們就會為內容付費。這種關係需要經歷長時間輸出理念一致的高品質內容來培養,但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因為一旦他們成為鐵粉,就會為你熱情地傳播和推廣,透過口碑吸引來的讀者成為鐵粉的可能性,遠遠高於互推才看到你的讀者。
過去的我曾犯了一個錯,放棄已經營一年以上的自媒體,選擇從頭開始。但一次意外的失誤反而讓我想清楚內容而非平台才是最重要的。平台只是一個分享的管道,只要精神、理念都在,就能透過內容重新聚集鐵粉。那些因放棄自媒體而失去的訂閱資料,除了滿足自媒體主的虛榮心之外別無他用,即使失去了,也不足為惜。
拒絕為PO文而PO,相信少即是多
很多自媒體人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能PO則PO,如果不PO就會被讀者取消追蹤。不少自媒體人都因為這樣的想法而被自媒體「綁架」,竟日為數據苦惱。自媒體原本只是分享思想的工具,然而不知不覺間,卻從「手段」變成了「目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也生活在這種苦惱中。
儘管我的更新頻率很低,但只要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就會備感壓力,有時也會迫於PO文的壓力,在毫無靈感時強迫自己寫文章。直到有一天我想通了,為了PO文而逼自己寫一篇未經深思熟慮的平庸文章是毫無意義的,而且也不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當我開始拒絕為PO而PO之後,整個人豁然開朗。
這個時代不缺資訊、也不缺感動,缺的是能真正啟發和改變世界的思想。那麼,我又何必製造更多過剩的資訊來刷存在感呢?
事實上,決定讀者數量的不是PO文更新頻率,而是PO文的品質。已有無數事實證明,一篇好文遠遠超過十篇普文的影響力,若發過多廢文,還可能被讀者視為一種打擾而取消追蹤。
儘管自媒體是體現個人思想、擁有鐵粉的最佳方式之一,但這也是最需要用心來走的一條路。經由文字和影像,成為一個有溫度、信念、價值的魅力人格體,是這條路的最終目標。如果你有信念,來收穫你的鐵粉吧!你的思想將獲得共鳴,並得以傳播。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Susan Kuang
出版:圓神出版
書名:斜槓青年